
朋友圈拆解文案训练营进行到第8天,遇到比较难读或是读后有创新性的发现的文章,我会把自己的赏析进行拆解,一是把自己的成文思路整理出来加以巩固,二是供社群的小伙伴们借鉴。
一、《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这篇文章既长且难,所以我分享了自己是如何读完并且找到思路去赏析的。
三遍朗读法:
第一遍:读完全文,了解大意;
第二遍:将文章拆分为几个部分;
第三遍:重点理解不太好懂的段落和句子。
全文大意,讲了作者和友人夜游秦淮河的所见所闻所感,整体基调是比较低沉和怅惘的。
文章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秦淮河的船和水,第二部分直播秦淮河夜景,第三部分介绍在秦淮河遇到歌妓。
第三遍,重点理解第三部分,歌妓和秦淮河文化。
我先定了打卡的主题:为什么作者在游玩秦淮河后,会心生一种幻灭感?答案是:秦淮河的新旧文化冲突,把作者拉回令他惆怅的现实。那么,我就从秦淮河写起。
说起秦淮河,最容易让人想起晚唐诗人杜牧的《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秦淮河在这首诗中被打上了凄美哀怨的色彩,在后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因此,凡是游秦淮河的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带着厚重的历史感去赏玩。
秦淮河是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秦淮河的景色是腻人的,够人想的;与西湖的夏夜老师热蓬蓬的相比,秦淮河的水尽是这样冷冷地绿着。
船上的游人,被秦淮河上梦一般的烟霭笼罩时,不禁会模模糊糊地谈起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且所有关于秦淮河的印象,尤其是秦淮河的船所以雅丽过于他处,而又有奇异的吸引力,实在是许多历史的影像使然。
作者和友人也不例外。
歌妓是秦淮河上特有的,以歌为生。作者和友人同时拒绝了歌妓,理由却截然不同。友人爱人如妻,爱歌妓女,因尊重和同情而拒绝她们的服务;而作者拒绝是源于道德律的压力。两相对比,作者自认为境界不如友人。
秦淮河景虽美,但在游览将尽时,作者的心里却充满了幻灭的情思。
秦淮河到底是一场梦。
总结:作者和友人是乘兴而来,惆怅而去的。
二、《背影》
在我读完一遍文章后,主题马上就浮现出来了:作者理解了父亲,也原谅了他。并不是出于儿子对父亲的理解和原谅,而是出于同为男人的缘故。
主题出来了,我就要构思读后感的结构: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先说什么呢?当然是赏析原文,可以从整体来评价也可以取细节评价,我个人比较擅长先从全局来写。于是,我先点评了整篇文章。
这篇散文的文学地位,可以说达到了某种巅峰。那就是,把父子情描写到了极致。一句话概括对整篇文章的评价。
接着,引出主题:
很多人都以为文章表达了深沉的父爱,曾经我也以为。直到多年后,我也成家了,再读《背影》,才发现这篇文章表达的是一个男人对另一个男人的理解和原谅。
引出主题后,要论证它:
论证1:
“年少不懂父亲,读懂已非少年。”我认为用这句话来形容绝大多数人对父亲的感情很是恰当。
父亲是矛盾的集合体。作为一家之主,他们要养家糊口,望子成龙,但是现实并不会对他们有任何优待,所以他们时而慈祥,时而严厉甚至暴躁。
很少有子女能够在很年轻的时候体谅父亲的不易,只有等到自己置身严酷的社会时,才会明白:原来父亲真的不容易。
重读时,查了一些资料,了解到作者父亲的履历,更加确定了作者表达的对父亲的理解和原谅。
论证2:
记得上学时,读到开头那段: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父亲的话令我感到莫名其妙。怎么突然来一句“事已至此”,这个疑问一直盘桓在我脑海了多年,直到查阅了这位父亲的履历,才明白他何出此言。
但是作者在全文中丝毫没有透露父亲的半点隐私(现在很多公众号作者都曾毫不客气地控诉过自己的父亲)而是处处理解,处处维护,可见当时他确实已经完全原谅了父亲,不是从儿子的角度,而是从同为男人的角度。
论证完自己的观点,就要准备再次强调主题,达到情感升华了。
什么是升华呢?简单来说就是出现金句。金句的出现也是需要铺垫的,这里我选择了从语言和修辞的角度再次评价全文:
这篇文章的语言一如既往地彰显了作者在口语化写作上的功底,很多句子都适合背诵,以增强语感。还有多处细节描写值得模仿。而我最喜欢开头和结尾呼应的写法。
评价完,就可以升华了:
再读一读《背影》吧,去读懂父亲。
这个句子看似很简单,但是“读懂父亲”相信会让很多人引起共鸣。这样的结尾也是意犹未尽的。
无戒写作90天训练营第73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