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提前写一篇读书笔记吧。毕竟现在这段时间也是哪儿都去不了,只能窝在家里,没事的时间,就只好呆家看书,写作了,哈哈哈哈哈。
还是讲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集。说实话,也许是无法欣赏大家的作品,也许是自身阅历的不足的原因吧,甚至有时觉得欧亨利的一些作品甚至没有那么好看,感觉与常人的作品没有任何区别。
不过,有几篇小说还是通俗的让我看得懂的,尤其是一篇《警察和赞美诗》。
这篇小说中最让我佩服的也就是他活用的一点黑色幽默了吧。毕竟,幽默的时候还是能让人看出水平的。
接下来,我就来说说这一片的内容吧。男主角苏比,几近是一个穷困潦倒的可怜人。不过,无论他有多可怜,被封都还是一样的无情,对他也是如此。可怜的主角苏比只好用一些巧妙地方法让自己的冬天在布莱克威尔岛舒适的度过。好吧,这种说法似乎太过文雅了一点吧。说白了,就是犯一些小罪,是自己通过关系打入岛上的监狱,让自己来个“岛上一冬游”。
为了继续他的如意算盘,我们的苏比继续了它这个冬天的犯罪生涯。
对于苏比来说,最舒服的莫过于在一家豪华餐厅中美美的吃上一顿,然后声明自己一文不名,这样就可以悄悄地,安静地交到警察手里。至于怎么进入岛上大牢,自有一位相识的推事来料理。
然而,连犯罪这种事都没有满足可怜的苏比的愿望。刚一进那家豪华餐厅的大门,他就被悄悄而迅速的打发回了人行道上,让他的美梦瞬间就破灭了。
既然没法再打牙祭了,于是他离开了百老汇路,转而来到了一家铺子,他捡起鹅卵石往玻璃上砸去,果然找来了警察,却不相信神情自然的苏比就是肇事的人,竟然又将他放走了一会。
无奈之下,苏比只好来到了一家不怎么起眼的饭馆,胡吃海喝了一顿之后向侍者声明自己并没有任何钱,并叫侍者去叫警察来处理自己。侍者竟说不必,并再一次将他扔了出去。
走投无路的苏比又去调戏了一位女士,可事实证明,就好像有什么魔咒一样,苏比今天就是不会被捕。听起来也很奇怪吧。苏比又努力的尝试了别的方式——大吼大叫,公然抢走别人的伞。
最后,苏比似乎已经完全失去了对这种奢求的希望。来到了一个十分幽静的地段。哪儿有一座古老的教堂,环境十分的幽静。明月悬在中天,,光辉,静穆;没有什么行人和车辆;风琴师走出的赞美诗似乎让苏比入了定。苏比的心此刻和老教堂的潜移默化联系在了一起……他要重新振作当年的雄心壮志,明天他就要到熙熙攘攘的商业区去找事做他要——
就在这时,他感到一只手放在他的肩旁上,原来是个警察。
“你在这儿干什么?”警察问道。“没什么”。“跟我走一次”。就这样,苏比再次在布莱克威尔岛上度过了三个月的寒冬。
故事的情节大致就是这样了,很明显的,大家都能在其中读出一些讽刺的意味吧。一个底层的可怜人,一个近似于流氓的人,终于找到了改过自新的机会,却在一个昏庸的警察,一个迂腐的政府,一个黑暗的时代中毁了。我们看到的还只是苏比一个人,但是,不言而喻的,这样的底层老百姓不知苏比一个人,这样的牺牲品还有成千上万人,只不过是欧亨利将这样的一个人的故事写了出来,仅此而已。
现在想来,还真是触目惊心,要是现实社会中,都是那些文末的警察一样的人,那这个时代,也必然是杂乱,无序的;反过来说,一个时代对所有人的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有时甚至就是决定性的,处在这样一个杂乱,无序的时代中,有苏比这样的故事,那也是在正常不过了。
百度了一下,发现自己的眼光竟然是正确的——自己凭感觉挑了这样一篇文章,本以为很普通,没想到竟然就是与《麦琪的礼物》相提并论的代表作啊!哈哈哈!
言归正传,回到欧亨利的生平上来,发现他的并不简单,更不能说是一帆风顺了。他曾经当过银行职员,药剂师等,1896年他因为盗用公款的指控而入狱,后逃亡洪都拉斯。1898年他再次入狱,期间他开始发表作品,1902年,他才成为了职业作家。1910年,很可惜的,他因为肝硬化在美国纽约去世。百度百科上给予他的职业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相信大家从他的作品,乃至只需要这一篇作品中就能看出来吧。
虽然有一些他的作品有一些晦涩难懂(可能只是都我来说),但是我觉得他的几篇代表作还是值得一读的。
庆幸我们并没有生在小说中那样的时代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