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得知曹仁两万大军压来,连忙召集大家商议。单福说:“兵法云:避实而击虚。曹仁倾巢出动,樊城空虚,他仗着我们兵少,以为我们拿不下樊城,我们就拿给他看。”
“军师有何高见?”
“二将军熟悉曹营号令,我们又缴获了曹兵这么多旗仗服装,完全可以利用。”
二弟说:“我可以扮成运粮队混入城内,夺了樊城。不过曹仁一定带了很多投石车,如果回救,恐樊城会得而复失。”
刘备说:“可以叫三弟、子龙在半路埋伏,专打他的投石车。”
商议已定,众将分头准备。
再说曹仁、李典来到新野城下,城上高挂左将军刘备大旗,但刘备闭门不战。曹仁把数百辆投石车分在三门攻打,命李典督战。
刘备分四百将士坚守各门,另留一百为预备队,将士们人人奋勇,冒着砲石击退李典数次登城。
激战一天,李典灰头土脸的退回营内,对曹仁说:“哎,敌军太精锐。”
曹仁大怒:“你没出发就怯战;现在给你这么多士卒,这么多投石车,你连一个小小的新野都打不下来?还敢在这乱我军心!”
说完就要将李典推出斩首,众将连忙劝说方止,于是调李典守营,自己亲自督战。
第二天,曹仁传令:退后者斩!
曹兵不得不拼死登城,登上了西门。刘备急带一百预备队前往,他身先士卒,手挥双股剑,将数十登城曹兵尽数砍杀。
东门又告急,兵力捉襟见肘,形势危如累软,城内一汉子高呼:“曹兵就要破城,助刘皇叔守城啊!”
新野居民高举铁锹、锄头等农具,登上东门,拍死登城曹兵,又将巨石推下,砸碎盾车。
曹兵力竭,稀稀拉拉的退下去。曹仁大怒,亲手砍死几名将校,又处死所有退下的士兵,重新组织进攻。但还是被打退。
新野在全城军民苦战下,坚守三天。此时二弟按计夺下樊城,故意放走一些将校。这些将校连夜急报曹仁:“樊城已失。”
“什么?畜牲!”
曹仁抽刀劈死报信将校,连夜拔营,命李典殿后,自己亲率大队在前向樊城扑来。
行不到数里,梆子声骤响,草丛中乱箭齐发,曹兵顿时大乱。路旁冲出一队人马,为首一将,正是子龙,他带队左突右冲,曹兵死伤一片,四散奔逃。
“不准跑!”
曹仁组织反击,这时李典也赶来接应。赵云拨马就走。
曹兵这一整天,白天猛攻新野,晚上听说樊城丢了,连夜拔营行军,路上又遭伏击。当下是垂头丧气,人困马乏,来到河边找寻舟船渡河。
忽然鼓角齐鸣,又一队人马杀出,为首一将正是三弟。曹兵听到这鼓角声,吓得魂飞魄散。如惊弓之鸟般,争着抢船逃命。
但仓促间人多船少,船上的将校就挥刀砍死想上船的士卒,很多曹兵就这样被自己的长官砍死或推下水淹死了。
曹仁丢下所有辎重车辆,和李典等残兵败将渡过河,狼狈逃窜。他对李典说:“刘备以前都是列阵厮杀,从不会这种邪门歪道。真是见了鬼”
李典说:“刘备军必是来了能人,我们应该查一下。不然如此损兵失地的回去,怎么向丞相交代?”
曹仁于是派细作四处打听,这才知道:刘备新拜一个叫单福的作军师,此人阴险狡诈,只要能取胜无所不用其极。就连投靠刘备,都不走正常的举荐之路,而是靠拦路唱歌来吸引注意。曹仁沿路聚拢败兵,投许都去了。
再说刘备大获全胜,领兵入樊城,出榜安民。县令刘密带众官吏迎接,请刘备到家设宴款待。这刘密也是汉室宗亲,席间,刘密说:“久仰皇叔大名,如雷贯耳,今天得见尊颜,三生有幸。”
“言重了”
刘密又指身后一人说:“这是我外甥寇封,如不嫌弃,愿随皇叔左右,早晚牵马坠蹬,供您驱使。”
刘备看向寇封,此人气宇轩昂,他很喜欢,就询问家世。刘密说:“这孩子命苦,父母双亡,从小就跟着我。”
刘备又多了一份怜惜,说:“我想收这孩子作养子,不知您意下如何?”
刘密大喜过望,赶紧命寇封拜刘备为父亲,从此改姓刘,叫刘封。刘备将他带回,命他拜二弟,三弟为叔父。
二弟私下对刘备说:“大哥既然有儿子,为何还要搞出个养子?你百年之后定出二袁之乱。”
“我待他如子,他必待我如父。我也会教众子之间不分亲养,都为兄弟。何乱之有?”
刘备命子龙守樊城,他领大家回新野了。
再说曹仁、李典见曹操,哭拜请罪,详细说了损兵失地的经过。曹操说:“你居功自傲,忠言逆耳,必遭此败。但念往日功劳,不予治罪。”
曹仁说:“都是因为刘备军中新请了一个军师单福,才会有此败。”
曹操说:“单福是什么人?”
程立笑道:“单福只是个假名。此人真名叫徐庶,字元直,颍川人。小时学击剑,为人豪爽,游侠气很重,喜欢打抱不平,经常杀人犯法。中平末年,为朋友报仇,杀死县令。朝廷震怒,悬赏缉拿。他涂花脸披散头发出逃,被官吏抓住,无论如何严刑拷打,他都不说一字。官府只能将他游街,让当地居民指认。虽然有认识他的,但都不敢站出来作证,他很快就被同党救走了。从此更名改姓,弃侠而向学,遍访名师学习治国平天下之道。经常和司马徽等颍川名士促膝长谈。”
“徐庶的能力,与先生相比如何?”
“十倍于我”
“这样的能人,怎么又跑到刘备手里去了?”
“徐庶虽然在敌方,但丞相要用,招来不难。”
“愿闻其详”
“徐庶很孝顺。早年丧父,是母亲将他拉扯大。如今他弟徐康已经死了,老母无人侍养。丞相可将他母亲接至许都,令她写信叫儿子过来,则徐庶必到”
曹操喜上眉梢,命人接来徐母,好生款待,曹操甚至亲自上阵,来拜会徐母。他说:“令郎徐元直,是天下奇才。如今在新野,辅助逆贼刘备,背叛朝廷,真是美玉落于污泥之中,实在可惜呀。今天请老夫人修书一封,唤回许都,我在天子面前保奏,必有重赏”
随即令左右呈上笔墨纸砚,放到徐母桌前。徐母说:“刘备是什么样的人?”
“涿郡骗子,妄称皇叔,全无信义,正是外表君子内心小人。”
“你为什么骗我呢?我久闻玄德公是中山靖王之后,孝景帝玄孙,屈身下士,恭己待人,美名远扬,世间无论小孩、老人、放牧的、砍柴的都知道他的大名:乃盖世英雄。我儿能辅佐他,真是三生有幸,得遇明主。”徐母说到这,怒视曹操,厉声大喝道:“你名托汉相,实为汉贼!欺君罔上,荼毒生灵!反诬玄德公是逆贼,想让我儿弃明投暗,你真是不要脸到了不知羞耻的程度!”
说完,她抄起墨砚砸向曹操,正拍在曹操脸上,墨水溅得他全身华服立脏。
曹操凶狠的瞪向徐母,呵令退出斩首。程立急忙上前:“徐母忤逆丞相,是想求死。丞相要是杀了她,只能招来不义之名,反而成就徐母之德。况且徐母要是死了,徐庶为母报仇,必死心塌地辅助刘备;不如留着她,使徐庶身心两处,纵使辅助刘备,也不会尽力。姑且留下徐母,我自有办法把徐庶弄过来,辅佐丞相”
曹操压住火气,仔细一琢磨,是这个理儿。于是赦免徐母,把她安顿在一处宅院里赡养。
程昱每天都去问候,对待徐母就像对待自己的亲妈一样,谎称和徐庶是结拜兄弟;经常送礼物,里面必含有寄语。徐母看到后对仆人说:“程立是书香门第,送个礼物都要有寄语,真是有修养。”
徐母因此也作寄语答谢他。程立弄到了徐母的笔迹,模仿她的字体,伪造一封家书,差人持书直奔新野,送到单福手上。使者见了徐庶,说:“我是公馆跑腿的,奉老夫人的指示,有书信送到。”
徐庶拆开一看,内容如下:“最近你弟弟走了,我举目无亲。正在这悲惨凄凉的时候,曹丞相把我抓到许都,说你反叛朝廷,要把我处死。多亏了程立说情,才有了转机:你要是投降,就可赦免我。看到信时,要还念养育之恩,就赶紧来,然后我们回老家种地去,免遭大祸。我今天命悬一线,火速来救。”
徐庶泪如泉涌,持书来见刘备,说:“我其实是颍川徐庶,字元直;因为逃难,更名单福。前阵子听闻刘景升招贤纳士,特地去见他;但和他一讨论天下大事,才知道是无用之人,因此离开。深夜到水镜先生家,诉说此事。水镜责备我不识主,说刘豫州在此,何不去投。我因此创作了一首狂歌在街市上唱,来吸引您;幸蒙不弃,给予重用。怎奈老母如今被曹操奸计弄到许昌囚禁,将欲加害。老母手书来唤,我不能不去。不是我不效犬马之劳,以报答使君;实在是我自幼丧父,与慈母相依为命长大,如今她被抓,我方寸大乱。今天要告辞了,后会有期”
刘备上前轻抚元直的手臂,温柔的说:“没想到我和你小时候境遇如此相似。我也是早年丧父,母亲把我拉扯大,我们靠织席贩履勉强糊口。元直母子之情,我感同身受。岂能不成全?等到你和老夫人重聚以后,我再听先生赐教”
元直拜谢,转身就要走,刘备说:“再住一宿吧,明天为你饯行。”
元直退下后,公右私下对刘备说:“徐元直天下奇才,又身居要害,我军机密他都知道。今天要是放他去曹操那,必受重用,万一他把我们卖给曹操……主公千万不能放他走,要苦苦挽留。曹操见他不去,一定会杀其母。他为母报仇,也会死心踏地的辅佐主公,攻击曹操。”
刘备说:“不可。使人杀其母,而我用其子,不仁;留之不使去,以绝其子母之道,不义。我宁死,不为此不仁不义之事”
第二天,大家在城外设宴为元直饯行。刘备举杯对元直说:“我福浅缘薄,不能与先生长聚。望先生善事新主,以成功名。”
元直哭道:“我才微智浅,深感使君知遇之恩。今不幸半途而别,实在是因为老母原因,绝非贪图曹操权势。纵使曹操相逼,我终身不为他设一谋”
元直又对大家说:“希望诸公善事使君,千万不要像我这样有始无终。”
大家无不伤感。刘备牵起元直的手,说:“先生此去,天各一方,不知相会在何时?”
说完,两人相对而泣。元直上马挥鞭,刘备站在长亭上,眺望元直的背影一点点消失在树林中。
“元直去矣。”他长叹一声,然后鞭指眼前的树林说:“把这些树都砍掉!”
大家一脸茫然,刘备哭道:“它让我看不到元直的背影。”
就在这时,元直打马而回!
刘备泪眼放光,迎上来说:“元直回来,难道是不走了?”
元直勒住马说:“我因心绪如麻,忘了一事:这附近有一奇士,只在襄阳城外二十里隆中。使君何不去求?”
“那劳烦元直为我请来相见”
“此人不可委屈了,使君必须亲自去求。若得此人,无异于周得吕望、汉得张良”
“此人比先生如何?”
“我要和他比,那就像驽马比龙驹,乌鸦比鸾凤。他常以管仲、乐毅自比。依我看,管仲、乐毅根本不配和他比,他只是自谦才如此作比”
刘备目不转睛的听元直说,然后道:“此人尊姓大名?”
元直将诸葛亮的家世和他如何逃难到襄阳告诉刘备,然后说:“后来他叔诸葛玄去世,他与弟弟诸葛均躬耕于南阳。尝好为《梁父吟》。所居之地有一冈,名卧龙冈,因此自号为卧龙先生。此人是绝代奇才,使君应屈尊前往求之。若此人肯出山辅佐,何愁天下不定?”
“水镜先生曾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今天你所说的莫非就是卧龙、凤雏?”
“凤雏是襄阳庞统,卧龙正是诸葛亮”
刘备险些没蹦起来,他欢呼:“今天才知道卧龙、凤雏的奥秘。原来大贤就在眼前!要不是先生提点,我真跟瞎子一样”
刘备如醉方清,似梦刚醒。送走元直,带大家回到新野准备礼品,和二位弟弟往襄阳请卧龙去了。
再说徐庶举荐完诸葛亮,辞别刘备,又怕孔明耍性子不肯出山,于是转道先去卧龙岗,将前事告知孔明。
孔明说:“元直怎么把我好为《梁父吟》的事都说了?你这不是把我給卖了吗?”
徐庶说:“我虽然说了,但并没有提到这其中的深意,刘使君不会知道的”
原来《梁父吟》是当年人们埋葬齐国三位杰出的武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时,悲从心起所创作的歌曲。到汉代时,这个曲调就成了标准的葬歌,人们一听到它就感到无限的悲凉痛苦。
很多统治者为了奴下,采用挑拨离间的手段,让下属人人为己,彼此分裂互斗;而统治者这时则稳坐高位,像看耍猴一样看下属互咬,这样他才能安心统治。
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武艺高强,豪气盖世,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而他们彼此又英雄相惜,意气相投。他们的团结和兄弟情义引起了齐景公的担忧,他找来晏子,让他想办法挑拨分化这三位武士。
一次,楚王来齐国作客,晏子命人端来五枚桃子,他首先盛赞此桃,意为这个桃子只有国君和对国家人民有重大贡献的功臣才配吃。
然后齐景公和楚王各取一枚,此时晏子刚刚出使过楚国,缔结了齐楚联盟,景公别有用心的赐给他一枚。
晏子得桃之后,边吃边表现出无限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做给三位武士看。齐景公趁机假状不经意的说:“你们三人觉得,谁功劳大就吃剩下的这两枚。”
田开疆站起说:“当年恶虎吃人,我打虎为民除害。可得一枚否?”
景公说可得,晏子边赐桃边表彰田开疆。
古冶子站起说:“当年景公过河,被蟒蛇咬住。我拔剑下河,与此蟒缠斗九里地,救景公一命。众人都以为我死了,但我却提蛇头上岸。可得一枚否?”
景公想到这也很感慨,说:“没有你,我早成河下亡魂了”
晏子也赐桃给古冶子,盛赞他舍身护主之功。
这时角落里的公孙接见每个人都吃到了,唯独自己没有。他脸羞得通红,站起来说:“我国两次被入侵,都是我率兵打退。当年景公被秦兵围困在凤鸣山下,是我手持铁棍,把已经被俘的景公从秦兵的战车上救下,护送回军营。我为何不配?”
景公说配,可惜没桃子了。晏子煽风点火道:“你的功劳最大,可惜没桃了,白瞎了你的大功啊”
公孙接说:“我功劳最大,却不能得桃。在两国君臣面前受辱,被百姓万民所耻笑。士可杀不可辱!”
说完拔剑自刎。田开疆见状,满脸羞愧,说:“论勇武,公孙接百万军中,舍身救主,我不及;论功劳,公孙接两次击退强敌,保卫国家,我也不及。而我却把桃子抢走了,让真正有大功的人一无所有,受辱而死。这暴露了我贪婪,自私的恶劣品行!”
说完也自刎而死。古冶子被突然发生的一切震住了,他大惊之余,看着两具兄弟的尸体和自己吃剩的桃胡,说:“我们先是朋友,后成兄弟,我们曾立誓不愿同生但愿同死。没想到今天竟为了一个桃子,我不要脸的吹捧自己,羞辱兄弟,害死了他俩。我竟然还舔个逼脸活着!”
说完也拔剑自刎。众人都石化在当场,晏子垂头丧气,一句话都不说,走出宫殿坐车回去了。齐景公看着两位自己的救命恩人,就这样身亡,内心也是悔恨万分,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瘫在王座上。命人将他们的服装和遗容整理好,用最上等的棺木,用当时武士最高规格的葬礼安葬。
诸葛亮出身官僚世家,深明古今帝王奴下之术,同时深恨此道。所以他曾对好友们说过他择主的一个条件:凡是靠挑拨臣子互斗,来平衡统治的,他宁可种田,也绝不辅佐这种人。当年蔡冒向刘表举荐诸葛亮,诸葛亮不去,岳父黄承彦问他原因,他说:“刘表挑拨黄祖,朋家互斗,自己玩平衡之术,这种人我是不会跟的”
他又经历过徐州大屠杀,目睹过太多的人间惨剧。所以他也常和好友们说第二个择主条件:凡是只为自己私利,不管百姓死活的,他宁可种田,也绝不辅佐这种人。当年张昭向孙权举荐诸葛亮,诸葛亮入江东,但很快就回去了,大哥诸葛瑾问他原因,他说:“孙将军是明主。但不是我理想中的主公,所以我不留”
每当诸葛亮曲调悲凉的高歌《梁父吟》,徐庶等好友就都明白,他又在思慕心中的明主,可这样的主公恐怕只存在于梦幻中,看来卧龙要种一辈子地了。
徐庶说:“刘使君是你最理想的主公。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孔明说:“我要亲自观察一下”
两人又聊了一会儿,徐庶辞别,往许都来寻母亲。
这真是:嘱友一席因爱主,奔赴千里为救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