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身边不如自己的人突然比自己好,心里的滋味确实不好受,发自内心地说一声你真的很棒,好难。确切地说这就是嫉妒吧。跟我们相差太悬殊的人,一般倒不会激起这样的反应,反而是那些跟自己很熟悉,而且本来比自己差的人。
因为我们都有一种“我比你强”的自恋需求。而这个你通常是与自己有关系的人,“我比你强”的关系会让我觉得很舒服和自在,我需要在这样的关系里面来找到自信和优越感,自信和优越感是我们每个人对自我价值认知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而你居然可以比我强,这样的变化让我的优越感没有了,于是我心里就失去平衡了。这便是嫉妒这种心理产生的机制。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见不得别人的好”。
严格来说,见不得别人的好,有两层意思。
1. 看不到别人“好的地方”
2. 见不得别人“比我好”
见不得别人的好,深层原因是我们的内在关系模式,这里就不讨论这个问题。而其直接原因是我们看问题的视角(perspective),角度会影响我们的思考与判断。
也就是说注意力投放在了错误的地方。
先来说第一层意思,别人好的地方其实一直都存在,不管我们能不能看见。我们看不见是因为自己的注意力在别人的“不好”,而且会因为这些“不好”完全去掩盖了那些“好”。这样的结果对于别人其实并没有什么影响,因为别人的好一直都在发挥作用,并不会因为我们的“不见”而有分毫减弱。但是对于我们自己,影响就大了,我们会因为这些“不好”而挑剔,抱怨,看不起,总之这些动作带给我们的情绪和情感只有负面,没有正面。最重要的是,我们会因为看不到别人的好,而失去了学习这些好可能带给我们提升自我的机会。
再来看第二层意思:别人比我好实际上是通过比较导致的后果。而这样的比较会让自己丧失优越感,产生嫉妒的心理。这是因为我们还处在“尚未被这个世界认可”的状态,我需要通过“证明自己”来获得这样的认可,从而获得这种优越感。
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双重标准
看别人的时候,注意的是「错」与「不好」;
看自己的时候,注意的是「对」与「好」或者「更好」……
既然我们已经学习并且练习过了元认知能力,所以我们懂得这样的问题原因在于自己的思维和努力方向出了偏差。这里给出如下的建议:
当发现自己处于嫉妒或者比较的状态时
1. 启用元认知能力,意识到这样的思维出了问题
2. 检查自己的注意力现在在什么地方,是不是在别人的“不好上”
3. 调整注意力,并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长之上
4. 若是我有空闲的注意力,可以去看看那些人哪儿做对了?哪儿做得很好?以便我能吸收经验,获得成长?
5. 告诉自己,如果真需要比较,那么应该比较的是未来,而不是当下。
6. 重复告诉自己,当下的任务其实只有一个:成长
7. 证明自己根本不重要,成长才重要,因为成长若是成真,证明自动完成。
如果真能专注于自己的成长,他人就不会成为你注意力的焦点,你的时间和注意力都在各种提升自己的行动上面,嫉妒自然也就不再纠缠你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