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

作者: 北城同学 | 来源:发表于2020-01-09 20:27 被阅读0次

“人性”即人普遍具有的心理属性,其中包括人与其它动物所共有的那部分心理属性。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将人性划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在中华五千年历史上,凡是功成名就的人都对人性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解。开国皇帝大都是把人性读懂的人,末代皇帝又多是对人性缺乏深刻认知的人。在本文中,我将人性分成三个层面:一个是对商业社会层面的理解,一个是对原生家庭层面的理解,还有一个是对亲友人脉层面的理解。




社会篇


在这个复杂的商业社会,想要取得成功就必须要悟得人性。懂得如何利用人性办事,才能将职业道路越走越宽。

与人性相辅相克的另一个重要名字是德性。

德性实际上是约束人性的,要求符合道德规范。所以,古代君子很多时候是入不了“做生意”这一行的。任何时代社会的商业法则,都是聪明人制定的社会游戏规则,而这个规则从来都不为德性而设计。就拿现在的企业做比方,没有哪家企业的存在是为了给社会做慈善的,一个企业发展的过程就是掠夺其他人资源的过程。古时候有个说法叫“一将功成万骨枯”,意思是说,一个将帅的成功是靠牺牲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换来的。经商成功是靠什么?靠积攒小利。

熟悉人性是商业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的必备能力。当然想要获取成功,还需要专业能力、意志力、运气、心态等多方面的能力。如果你想追求财富,你首先得接受并且深刻了解商业文化。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人性和德性之间找到平衡呢?在我看来,只有成功了以后才能找到平衡。人在事业发展早期的心理状态和人成功之后的心理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每一种生活状态背后都有相应的心理状态作支撑。

在中国传统的社会里面,人只有两种出路,一种是获得权力,一种是为权力奋斗。在现代社会里,人的出路更多了,选择也更多了。那些努力奋斗的人,最后拼命获取的就是这份可以自主选择的权力。这个规律放眼四海皆准。

北大某研究生毕业后,就职于中关村。她曾在博客里写道:“你走入社会半年后就把你从人变成狗。”这句话精炼,形象,令人无法辩驳。

社会比校园实际多了,竞争激烈多了,人与人之间的等级更分明了,恃强凌弱,仗势欺人,蛮横无理,素质低劣的人到处都是,你指不定在哪一天就会碰到。在学校里人人平等,公平竞争,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彼此没有太多利害关系,还不用辛苦工作挣钱,轻松就可以拥有自己想要的生活。但在学校之外的社会,这种地方叫做天堂。

所以你看现在什么档次的大学里都有一大批人想着考研,其实多数人的想法是为了晚一点步入社会,因为专业技能有限,也不想尽早工作,学校温馨舒适,还想再多待几年罢了。那些三本专科的院校,有的班有一半人以上的人想考研,难道你会认为他们都是为了学术追求吗?就目前全国每年两百多万的考研大军而言,我认为只有一本院校的研究生是有价值的,并且最好是211以上。本来研究生放在十年前还挺值钱的。这下大家都去考,就成了鸡肋。

其实不管你读多少书,小学毕业也好,博士后也罢,你最终都要走入社会,不可能在校园里呆一辈子。读书的目的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更高质量的生活。

商业社会,我们除了努力读书,更需要修炼人性。



家庭篇

家庭一但遇到家暴,是人性中最大的不幸。

曾有这样一则新闻,直接刺激了我的神经:杭州下城区一所中学的保安张师傅因看到11岁的女儿小莉抄同学作业,火冒三丈,将小莉拖到车棚里进行殴打,并将其双手反绑跪地进行体罚,之后又用绳子将女儿身体固定住。不料半小时后张师傅回到车棚时,他吓蒙了——小莉的脖子被绳索勒得很紧,心跳、呼吸都已停止,急送医院后抢救无效身亡。

这则新闻当时在媒体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有家权威媒体撰文称之为“一起因‘爱’而生的家庭悲剧”。我感到非常震惊。居然还有人觉得“殴打”是表达爱的一种方式。就事论事地认为,受害的女孩下辈子肯定不会原谅他的父亲。如此说来,那些监狱里的杀人犯岂不是都对受害者爱得太深,以至于不能自拔,才不得已下了狠手?那20世纪的日本还是挺爱中国的嘛。暴力如果这么管用,那我绝对支持现在中台立马开战,收回宝岛。想想就觉得可笑至极。

这些年,因为控制不了脾气,打死孩子的父母,数不胜数:

今年初,泰兴市黄桥镇的一个8岁男孩,不小心把手机丢在了雪地里,被母亲从下午6点一直打到晚上11点后死亡。

2010年,在西安某商场工作的刘某,得知9岁的儿子有一门功课只考了70分,当晚,将儿子毒打致死。

西安长安区一对夫妇怀疑8岁的女儿从家里偷钱,顺手抓起拖把、棍子、擀面杖,活活将女孩打死。

山东,11岁的女孩因为回家稍晚,母亲一把揪住她的头发,用脚不停地踹、用擀面杖不停地打,女孩就这样被硬生生打死。

……

人们常说“虎毒不食子”,但这一桩桩的人间惨剧,这么多无辜的小生命,让人多么痛心!面对情绪无法控制的“洪水猛兽”父母,这些弱小的孩子毫无反抗能力,最终只能接受死亡的命运。

真是让人心疼又气愤。

教育学家孙燕说:“在中国父母眼中,孩子就像是他们的私人物品一样,是没有个体权利的。”

在我看来,这就是导致殴打致死惨剧发生的第一原因,中国父母压根不把孩子当个体,而是当自己的私人物品。既然是私人物品,自己就有处理的权利,打死也好,打残也好,都是我自己的事儿,和你们无关。而打之前,父母们往往还会说一句话:“我都是为了你好。”所以,这句话不知道给了多少父母打骂孩子的理由。

想起作家大涵的一段话:“我被妈妈一脚踢在肚子上,滚落到角落,蜷缩着。我看见妈妈凶神恶煞地过来;我看见围观的人群同情地看着我,我知道,没有人会帮我,我是妈妈的,我一辈子都是妈妈的。我闭上了眼睛,真希望我没有出生啊。”

在教育孩子这条路上,不会控制情绪的父母,是最失败的父母;将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的父母,是最无能的父母!

当今世上,各行各业都需要有专门的证书才能达标,才能上岗。开车需要有驾照,老师需要有教师资格证,医生需要医师证,律师需要法律资格证.....只有做父母不用考试。就像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说:“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在所有考试中,没有一场考试是针对父母,没人会在夫妻备孕时去测验他们的能力、资格、耐心甚至是精力。

然而,父母能生下孩子,同样也能毁掉孩子。因家庭琐事、社交挫折、情感失意、物质短缺等,都会使父母们产生各种各样的消极情绪,稍不注意,就会把自己的消极情绪转移到孩子身上。

自古以来,“棍棒教育”就盛行于中国的传统家庭教育,历来都被社会意识形态认可甚至推崇,甚至衍生出来“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等诸如此类的谬论,但也能理解,毕竟封建统治之下的社会等级森严,几乎没有人权之说。但现在都什么年代了?如此愚昧的封建思想和家暴式教育的阴风竟还在民间盛行不衰,不得不说是国之悲哀。

有为人父母的读者看到这里可能就想反驳我了:孩子犯错打骂两下不是挺正常的吗?全人类都是这样的吧。

那还真不是。在国外,不少国家的政府明显意识到体罚式的教育明显弊多利少,目前全球已有55个国家禁止体罚小孩,一些国家禁止家暴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前日,法国国会通过一项禁令,禁止父母体罚孩子,该法令俗称“禁打屁股法”,新法案的通过对法国家长而言势必是一场“巨大考验”。报道称,此项措施在参议院的最终表决中获得一致性通过,让法国成为第55个禁止对儿童施行体罚的国家。报道称,这项法令将写入法国民法,在新婚夫妻交换结婚誓言时向他们宣读,告诉他们“父母行使亲权时,不得对小孩施以肢体或心理暴力”。

国外父母责打小孩往往会遭邻居举报。有媒体报道,西班牙一名华裔母亲陈女士见9岁儿子患感冒,便用牛角梳为儿刮痧。第二天她儿子上课时,老师发现其身上从脖子至背部有一串串紫红色瘀点,怀疑是家暴而报警。结果陈女士被拘捕,以虐待儿童罪被起诉到法院,费了好大一番解释,并经一系列鉴定、调查,法院才撤诉。这样的“乌龙”事件固然让人感到惊诧,但也从侧面反映出一些国家对家暴、尤其是对“虐童”的零容忍。而相比之下,我国法律对于家暴行为却宽松得多。其中固然有执法不严的问题,但更主要的,却是公众对于家暴的危害性认识不够。

孩子调皮、不听话、不懂事,甚至叛逆、喜怒无常,往往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着父母情绪控制能力。不能控制情绪的父母,大多是因为自身内心的脆弱感和对自身生活无法掌控的恐惧。因为无法控制外在的环境,所以便将注意力转向身边的亲人、弱势群体,以此来获得对于生活的掌控感。

父母打孩子,无非是因为孩子做了一些细小的错事。甚至更多时候是因为父母在外面受了怨气,既不敢得罪上司,又无处发泄,又或者是喝了酒丧失理智,便回家拿手无寸铁,毫无反抗之力又或者不敢反抗的孩子当做出气筒拳脚相加。原则上是只要没打死就行,当然也规避不了失手的意外。

在《The Red Book》一书中,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曾说过一句话:“当爱支配一切时,暴力就不存在了;当暴力主宰一切时,爱就消失了。”

中国的孩子没有办法因为被打而将父母告上法庭。即使告到了法院,只要没出人命也不可能立案。恃强凛弱、以大欺小——这在中国传统道德上本身就为国人所不齿,但却为那些糟糕的父母开了绿灯。

孩子会犯错,因为他们本身就没有阅历,正处在成长期,心智尚未成熟。谁小的时候不犯错?未成年人不会使用军火,不会抢劫杀人,更不会危害社会——可笑的是这些却正是那些天天教育孩子的大人们常犯的错误。都想教育孩子,谁来教育父母呢?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个世上有多少家长渴望走进孩子的内心,却又有多少家长不能容忍孩子的细小错误呢?轻则骂,所谓的“为了长记性”;重则打,所谓的“骂已经不管用了”。这样的父母要孩子跟你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这不是悖逆人性吗?你们为人父母带给孩子多少的伤害和阴影你们有没有反思过?今天的他们为什么不是你所期待的那个样子?上梁不正下梁歪啊!

《三字经》有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每个人刚来到这个世上的时候都是一张白纸,而这张纸上的颜色需要父母去渲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自身的颜色决定了孩子最初的颜色。孩子不堪,是父母的无能。父母殴打孩子,是在为自己的无能出气,找借口。只是有的孩子太争气,他们很早就意识到了父母的糟糕并立志自己成才,回过头还好好赡养他们无能的父母,这基本就是圣人了。但毕竟这样的人太少。

我一直好奇中国的政府官员和人大代表们为什么不为家暴立案(家暴也包括丈夫和妻子的互殴),就这么难么?回过头一想我才明白,原因无非有二:一来普遍那些当官的自己从小就被父母棍棒伺候惯了,觉得那种现象在中国就跟吃饭喝水一样很正常;二来如果真立了案,那该拆散多少家庭啊!社会就乱套了!鉴于中国遍地都是家暴的国情,真立案的话法官就要周末加班了,监狱就装不下了,精神病院也装不下了,因为无数中国父母在外受气没地方打骂发泄,憋出精神病了。想想就可怕,所以就不立了。但想到泱泱大国没有点未成年人权益保障未免太不合适,于是就弄了一个华而不实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反家庭暴力法》。

中国的未成年人受到的伤害是全世界最多最严重的群体之一。中国人的童年记忆里普遍都有暴力阴影,普遍都不怎么幸福。于是一代长大后又把这种教育模式复制到下一代身上。

说了这么多,家暴我只提到了父母施加给孩子的,还有那种丈夫殴打妻子导致无数家庭离婚破裂,并给孩子的未来蒙上一层阴影的,我只想说那些丈夫根本就不算是男人。真正的男人从不打女人。但不管是哪种家暴,受伤最深的永远是孩子。父母彼此没爱了可以随时随地离婚,但孩子永远是无辜的。他们要承受那些原本幼小心灵就承受不起的压力和阴影,为父母的无数过错买单。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开始走向犯罪?和睦家庭的孩子会去犯罪吗?受过良好教育的孩子会去犯罪吗?原因正在于此。

有些观点认为只要是为人父母就都很伟大,都很不容易,都有养育之恩之类的,我想说那纯属胡扯。天下优秀的父母确实有很多,天下对子女极不负责任的父母也多了去了。中国现今有近千万的留守儿童,他们几乎从小就没有感受到多少父爱和母爱,然而父母却还希望他们在爷爷奶奶老一辈的传统落后思想教育的耳濡目染下考上国内超一流的大学,成人成才之类的,回头还能带自己过上好日子。这种一本万利的“生意”也实在太没谱了,其概率等同于买彩票中大奖。

那些外出打工的父母确实很不容易,他们工作很辛苦,难以两头兼顾,而他们奋斗也是为了这个家能过上相对高质量的生活。但事实上却是他们自己身居大城市,再怎么艰苦其生活质量也是高于农村的,但他们的老人和孩子却被寄托在农村。他们口口声声都是“为了这个家而奋斗”,但他们的年过花甲的父母没人照顾不说却还要帮他们抚养孩子,而这个家的孩子一年到头都感受不到父爱母爱。

显而易见,那些在外打工的父母即使在思想上没问题,在行为上也是相悖的。

说白了,这些父母能力有限,也没有受过正规或很高的教育,不打工就只能种地,所以不得不打工,也为了更体面,挣的钱多一点,仅此而已。“为了家”这个借口并不太成立,即使没有赡养老小的压力,为了生存他们也不会留在农村种地。

至于那些自己没做好准备就意外怀上了孩子,不想打胎就不得已生下来,生下来又没能力为孩子负责的那种父母,这类人不但不能称之为“父母”反而还非常可耻。说句难听的,有多少孩子仅仅是情侣夫妻间性欲的意外产物?中国为什么这么多人?说白了主要还是六七十年代避孕措施太少,教育基础太差,社会法制太不健全。

真正合格且优秀的父母,是给孩子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和良好的教育条件。这个孩子是在父母生育之前就有足够的信心能培养教育好的,并且也做到了。这种父母占少数,但也真的很伟大。

毕竟,父母想要合格的孩子很容易,孩子想要合格的父母却需要上辈子修来的运气。

我真心期望全世界那些不合格的父母能明白,如果你们想要一个优秀的孩子,那就请先给他们一个优秀的世界,并做到优秀的自己。



人脉篇

在人际交往中,人性最深层的渴望就是得到别人的重视。想要得到的人脉和地位,就要从人性的弱点中寻找突破点。

亲人和朋友是我们身边最重要的人。友情和亲情也常被写进千百年来的诗词歌赋之中。亲情血浓于水,友情天涯比邻,这两种情谊交织成了人脉关系网,贯穿了每个人的一生。

据我观察,在国内,人脉之于社会财富和分配关系占有相当的比重和分量。人脉线的粗细甚至超过了个人能力的重要性,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了一个人是否有机会成就一番事业。这一规律始终令我深信不疑。

因此,我想以我个人这些年来的亲历和见闻,来阐述一下我对亲情和友情的一些观念,聊以清心。

先来聊聊亲情。

众所周知,社会是由无数个家庭构成的。而家庭是否和谐取决于亲情关系是否和谐,并直接影响了社会是否和谐。社会是否和谐则影响国家是否团结、是否有凝聚力。而国家是否团结、是否有凝聚力则会影响国家每年GDP的增长速度,从而影响中国在世界中的分量和声量。由此看来,亲情关系和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亲人再亲,也逃不过人性本性的罗网。我就拿“遗产继承”这个耳熟能详的典型话题来展开吧:

首先可以明确的是:对于父辈来说,将自己奋斗的成果送给子女无疑是爱的最后的表达方式,其本身无可厚非;但从站在子女的角度来看,遗产继承本身就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毕竟那些是父辈一生的汗水和心血,不是凭自己本事挣来的。

父母将遗产继承问题处理得当,对于子女的人生发展能够雪中送炭,锦上添花;但若处理不当的话,反而会害了孩子,危害到家族关系的和谐稳定,甚至可能直接殃及到后辈的人生发展。不论我们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它始终都是法律都难以约束的社会问题。继承法上也没有写“立遗嘱分配财产给子女”是每个父母应尽的义务,毕竟清官难断家务事。子女们能继承到一部分尚且应当心存感激,即使没有继承到任何东西也并无不妥。毕竟不是每家父母都有厚实的财产分配给子女。那样的话反而能激发后代的独立自强精神。郑板桥说过:“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人生在世,靠自己才是最可靠。这也是为什么大肆挥霍的“富官星”二代为人所不齿的原因之一。

在当下这个互联网信息发达的时代,我们常常会看到因遗产分割问题引发的家庭纠纷的新闻。正所谓“亲兄弟,明算账”,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擅搞“窝里斗”(上文《父母篇》已有提及),父母之间,子女之间,父子之间,亲戚之间…等等。中国人好面子,家丑不爱外扬,很多事情都喜欢私了解决,不到迫不得已基本不会诉至法院公之于众。这种利益之争总能逾越血浓于水的亲情,将一个完整的家搅得支离破碎。很多人看到这种新闻后总是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事件评头论足,但他们不见得就高尚多少,因为真正高尚的人无须需故作高尚。

但这就是人性本来的样子,人性本来就有缺陷。承认吧,自私就是人类的天性。古今中外没有任何人能做到绝对无私,“利己”是生物的本能,生存的必要。只有极少数人能很好地克制自私,达到舍己为人的忘我境界。正所谓“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因此“无私”才能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转化为一种美德,而美德则少数人所拥有的品质。多数人都具备的,那叫基本素质,叫道德底线。在我看来,缺乏美德的人往往缺乏人性。在权力和能力的加持下,人对获利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和珅能贪足清廷15年的财政收入,希特勒妄图统一地球。缺乏人性的人贪婪到一定程度后,便会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甚至走向罪恶的深渊。

言归正传。“遗产继承”在我国始终是个有争议的社会话题,而它的根源在于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本身就存在问题。“子承父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多是一件为人所不齿的无能之事,在中国却从来都是天经地义,毕竟连皇帝都是“家天下”的世袭制,老百姓就更不用说了。

在我国,绝大多数的子女通常会继承父辈的所有财产——重点是“子女”,尴尬的地方在于受制于“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思维观念,儿女双全的父母通常是给儿子的多,给女儿继承的少甚至没有。中国又讲究“传宗接代”这一说,只有儿子才是家族世辈传承的香火,这一思想在农村地区尤为严重。农村待过的人都知道,如果哪家有独生子女那一定会是男孩,头胎是女儿的父母往往肯定也会要个小儿子给她做弟弟。

那么问题就来了:姐姐无条件照顾弟弟十多年不说,还要被弟弟分走更多的父爱和母爱。长大出嫁后除了一点陪嫁品之外,其他的财产就别想了。我老家那边几乎全是这样的情况。我还没见过哪个农村家庭不要个男孩,哪怕前面接连生一二三四个女儿也得要。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她们的名字有时都得为爹妈求个男孩而取。莫言小说《丰乳肥臀》里有七个姐妹的名字分别叫来弟、招弟、领弟、想弟、盼弟、念弟、求弟,说的就是这一现象。

我个人对于“传宗接代”这一观念向来是不太认可。将生物进化的自然生育上升到义务和道德层面绑架给子孙后代,这就是一种自私的人性表现。孟子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八个字着实害人不浅,它的本意原是“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没有做到尽后代的责任最为不孝。”孟子的本意是劝子女做人生重大决定的时候要提前报备父母,然而却被现代人完全曲解了。

此外,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每个家庭成员的诞生都要占用一定的国家和社会资源,因此父母在生育问题上也应抱有一定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根据2018年的公开资料显示,中国的男女比例是116.9:100,男性比女性多3000至4000万,也就说,在社会上有三千多万的男人是娶不到老婆的。如果人们还长期停留在重男轻女的传统阴影里走不出来,那么最后会导致何等严峻的社会问题,想必也无需赘言。

不过也不能一概而论。当今社会,我唯一可以理解“一定要生个男孩”的理由,是贵族家庭或成功人士需要男丁来承继大业。毕竟女性在商业权力的修罗场上确实处于天然的弱势地位。那些企业家或政客自己奋斗一生的事业(注意不是财产而是事业),将万千人的命运系于一身,纵使其心胸格局再宽广,找一个家族之外的合适的接班人也很难,即使找到也难以信任托付。相比之下,按照自己的思路培养个接班人则要放心且容易得多,即使没有培养好,再做B选择也不迟。李嘉诚就是最好的例子。

家是个讲情的地方,不是个讲理的地方。这正是亲情第一无二的魅力。锅碗瓢盆天天在一起也总会磕磕碰碰。更何况一家人呢?但中国有句古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人性的另一个缺陷正是“上行下效”。父辈在子女面前一定要做好榜样。只要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提高,素质就会相应提高,家教就会好,子女的教养就会提高。一家人的素质都高了,再加上那份骨肉之情还在,血浓于水,藕断丝连。人间自有真情在,亲情在关键时刻还是会胜过所有的感情。毕竟中国人最大的优点就是善良,善良是一切感情的根基。不论我们走到哪里,家庭始终是那个最好的避风港。

再来说说友情。

这世上有70亿人。如果说我们一辈子大概会遇到2920万人,认识3000人,结交100个朋友,但其中真心诚意持之以恒地对自己好,不耍心眼、不求回报的只是个位数。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友情在我们人生中的某几个时间段会胜过亲情。“远亲不如近邻”,我们总会在某一天长时间离开亲人,独自闯荡社会。这个时候,我们最需要的就是朋友。

亲人只有一种,但朋友会有很多种。亲人能给的始终有限,但朋友能给的却可以无穷大。我们无法选择什么样的亲人,但却可以选择什么样的朋友。朋友可以有一面之交、点赞之交、酒肉之交,也可以有关张赵那样的患难生死之交。这些朋友看上去是根据亲密程度划分,但却有本质上的不同。都说人心隔肚皮,说的多是朋友。有些朋友会看上去对你很好,附和你、恭维你,在你面前不会说任何你特不爱听的话(这点亲人确实做不到),但也可能在背后暗暗利用你。一旦你不行了,树倒猢狲散。所以友情的试金石还是在于患难见真情,谁能在你倒霉的时候拉你一把,谁才是真正值得深交的人。一般朋友确实很难做到亲人做到的事情,感人的亲情常有,感人的友情并不常有。但也正因如此,那些伟大的友谊才显得弥足珍贵。

俞伯牙与钟子期就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感动无数世人,“知音”一词由此而来。

詹姆斯和韦德同为NBA铂金一代的佼佼者。詹姆斯在热火队的四年里,韦德降过薪,牺牲过球权,让出过老大,连续四进总决赛,两夺总冠军,成就了彼此。詹姆斯和韦德的惺惺相惜,为我们演绎了NBA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段友谊。

这是我最喜欢的两段友情故事。有的朋友愿意在你的事业发展中助推一把,譬如诸葛亮之于刘备;有的朋友和你能力互补形如“人”字相互支撑,成就彼此,譬如周杰伦与方文山。

但值得警惕的是,糟糕的朋友也会毁掉你。他们愿意和你成为朋友的唯一原因就是能不断从你那里攫取利益,并且还让你很难看出来;也有那种比你混得稍微差一点,觉得你对他的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朋友,甚至见不得你比他好。在我看来这两种朋友在社会中反而是占大多数的。

一般来说,亲情是可以经营好的,但友情却并不容易。一位亿万富豪曾向我传授了一些经验之谈:可以不识字,但不可以不识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企业家Jim Rohn也曾说过:“你身边每天最常打交道的五个人平均起来就是你。”这句话论述了社交质量对个人影响的重要性。

我个人的交友信条就是“结交须胜己,似我不如无”。但我们该如何去界定那些比我们优秀的人呢?在社会上,这个标准或是阶层、学历和收入,或是对方拥有明显比自己高出一档的专业水平等等,这类朋友一般都值得去学习和深交。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比你优秀太多的人也有可能看不起你。

亲人和朋友,永远都是我们一生中最亲近的人。处理好亲友关系,是我们发展人脉的开始。而发展人脉的前提是要摸清人性,不要被人性掌控,而要学会去摸清人性的规律,并掌控它。这便是走向成功的开始。

柏涛随笔   ∣   喧嚣中的生活灵感 长按    识别    加关注

相关文章

  • 对抗人性?

    预期控制人性,改变人性。倒不如顺应人性,安抚人性。

  • 人性知多少

    人性在心间,人性在凡间。 001 懂得人性 人性如诗,人性如歌,人性如苍茫的宇宙,寻觅寻觅,顿悟顿悟。 002 性...

  • 用反人性来满足人性

    用反人性满足人性 用反人性满足人性。 用你的反人性满足他人的人性。 成功,就是用你的反...

  • 人性 人性

    使大多数人选择冷漠的,是少数人的欺骗和玩弄。 一次,我一个朋友神色颓唐地向我诉苦:他在超市门口等人,一个十...

  • 人性

    反人性思维,人性贪婪,我就大方;人性懒惰,我就勤快;人性自私;我就无私;人性自卑,我就自信;人性自我,我就利他;非...

  • 人性的贪婪

    把握人性是创业的第1步。人性本身就是贪婪的,要懂人性,善用人性,掌控人性,通过掌控人性来开拓自己的人生。 ...

  • 拷问人性

    什么是人性?追求权利荣誉是人性,追求金钱美女是人性。追求自由公平是人性?追求美德是人性?贪婪自私是人性?无私奉献是...

  • 高手都是反人性?真相不是这样!(本文颠覆你的认知)

    (一)反人性 不知什么时候,网上流行“反人性”这个词,管理要反人性、投资要反人性、自律要反人性、婚姻要反人性......

  • 并无

    人性本善,人性本恶,人性本纠结――

  • 无标题文章

    人性就是人性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fjl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