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夏天和冬天不是很友善的季节,因为在这些季节里,总有故友会离去。
家里的老人们最爱念叨的是谁谁家的老人又走了,他们语气平稳,神情淡然,仿佛在说前夜月亮弯弯般,不过是不值一提的小事一件。家里的年轻人不喜欢听他们说这些,不吉利。可他们总爱说这些,或许到了他们这个年纪,生生死死,早就看开了。
前几日,村子里有老人离世,六十多岁的年纪,癌症晚期,据说瘤子长满了食道,最后一个月,连进食都是问题。子女也算孝顺,治疗的大半年时间里,每日都有人在床头尽孝,也没因几十万的医疗费红过眼。
依稀记得那是位嗓门很大的农家妇人,她个子不高,体型较周围人清瘦,长年短发齐耳,耳边尝戴着一副纯金耳饰。她为人热情,性子较好,印象里没见过她与旁人红过眼,不过也许是她家男人长了副旁人不敢惹的样子,邻里间也不敢与他们没事找事,给她使绊。她人缘应是不错,街上的女人们聚会也没落下过她,去稍远的地方时也总会有人与之为伴。
旁人都说她这辈子过得幸福,娘家兄亲弟恭,姊妹们相互关爱;夫家也算富足,二三十年前很多家都吃不饱饭的时候,他们家也未缺衣少食。丈夫对她也颇为娇惯,几乎没让她下地种田抑或外出奔波。她膝下有两个姑娘和一个小儿子,姑娘都生得漂亮,精明强干,对弟弟也颇为照顾,前些年她家大女儿在镇上开了间服装店,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儿子也早早的结了婚,强过村里大多数年过三十还未曾娶妻的单身汉。儿媳性格恭顺,进门后包揽了家中的一日三餐,就差生个孩子给老人带。一世安稳,她是个幸福的女人。
算起辈分,她应是我的长辈,小学时,我还与她家孩子同班几年。只是后来,我外出求学,与家里的人也渐渐断了联系,偶然回乡,也不过是蜗居家里几日。缘是有次把某位婶婶错叫成伯母闹了笑话,后来每每想出门转转的时候,便会心生不安,怕出门遇到那些曾经熟悉的人,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与他们是何关系,以及相互之前的辈分又该如何算。
村子里大都讲究个人情往来,谁家办事,同村家里有人的都会去帮忙。不像大城市里,邻里之间,一年到头,话都说不上几句。她的葬礼办得很是热闹,村子里家里留人的大都去帮了忙,尽一份心。子女们也很孝顺,听说她大女儿上了八万八的礼金,让这场丧礼很是体面。
前些年光景好,很多出去闯荡的年轻人都混出了点名堂,在外地买了房子,携着一家老小定居在那里,可也不敢跟家里的父老乡亲断了联系。逢年过节的,总会带着老人孩子回来,娶了外地媳妇的也会来认认亲。父亲说,来往来往,有来有往,人情就有了。农村人就讲究这些,有了人情,办事才会方便。
据说村里曾有户人家在外地发了财,或许是人有钱就容易膨胀,又或许是看不上家里的老亲戚,早早便跟家里断了联系。十几年都未回来过一趟,老辈们积累下的人脉早被子女们败了个光。中国人讲究个落叶归根,年老时想回到家乡,离世时也想安葬在家里。前些年这家人曾回来过一次,与老亲戚来往时,曾感叹他们家老人离世时,心心念念要回家,可惜最终还是藏在了外地。旁人问他们当时为何不赶回来为老人寻一块儿墓,他们唏嘘道断了那么多年的联系,就算回来了也不知道找谁帮忙,徒留了遗憾。
乡情,最重要的便是这个情字。
曾有长辈告诉我,人老了,一眼望到头的只有终点,他们时时刻刻都在做离别的准备。而我时常小心翼翼的祈祷着,愿时光过得慢着,愿世间永无离别。
图片来自网络
>>>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书香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