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在1921年出版的《心理类型》,从2种态度、4种功能、2种方式,三个维度定义了16型人格,这样划分的目的不是为了给任何一种人格贴标签,而是为了说明每一个人的人格特征都具有独一无二的特质,经常我们在生活中去描述一个人,大体会说这个人很内向或者这个人很外向,这是从荣格定义的2种态度去描述的,内向一定是病态的吗?外向就一定很好吗?内向的人需要变得更外向一点吗?让我们一起来正确的看待内外向的特质。

一、内倾和外倾的区别和特点:
荣格所定义的2种态度分别为:内倾和外倾
1、内外倾的区别:
内倾和外向的区别在于心理能量指向的方向。内向者的能量指向内部,他们对内心世界的兴趣更大,更喜欢安静和独处。外向者的能量指向外部。他们从和外界的交往、外界的资源中获取能量。
2、内外倾者的特点:
内倾者:关心个人内在世界,善于自省且透过反省来发展想法,独处自主的能力,个性实干又聚焦深入,且宁愿三思而后行。
外倾者:关注外界的人和事物,善于运用外在资源,在工作和关系上采取主动,又广泛兴趣,而且通常是先做了再说。力比多转向于外,表现为兴趣由人的内部体验转向外部经验的正向运动,对外部事物感兴趣,乐于享受各种匆忙和噪音的世界,对人和事物有着不加选择的喜欢。
荣格认为自己是个明显的内倾者:1921年的书里是这么描述的:我远离外部的世界,我不参与,也不喜欢,待在人太多的地方或大规模的聚会中,我会感到孤独和失落,人越多,抵触的情绪越强,觉得自己看起来有些笨手笨脚,有些羞怯,自己的世界是个安全的港湾,是一个用墙围起来的花园,不允许公众进入,他躲在那些窥视的眼睛之后,他觉得自己的小圈子是最好的,躲在自己的世界里感到自在,只有在这样的世界里,他才能给自己带来变化,依赖于自己的资源和创造性,从而做到最好。
二、内向者需要改变吗?
目前的社会文化貌似经常鼓励一个人需要变得更外向,这样看起来似乎更有领袖的气质,在社交媒体的时代,强调影响力,人们需要被看到,但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十分谦卑而且内向的,这一点从我们的古训中就可以看出,经常强调“低头苦干,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枪打出头鸟”,尽管文化在变迁,社会期待在变迁,但是无论在哪个文化和年代,内向和外向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即便在西方文化中,很多内倾型的人也是颇具影响力的。
日常我们对内向的理解是存在一定的偏见的,内向不是社交焦虑、不是回避型人格,也不是害羞、不是自卑、不是社恐、不是不快乐、不是缺乏幽默感、不是社会功能不健全者。
她不比外向者更健康,也不比外向者更不健康。我们说到的无论内向还是外向,它都是一个中性词,它代表一个人的特质,两者各具闪光点,没有特意需要改变的必要。
无论你是内向还是外向,勇敢做自己就好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