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真不懂客家人。
一直以为他们是我国民族大团结里的一支,族群庞大、却神秘得让我记不清到底是何方神圣的遗存。
以前看不懂客家人。
一方面因为满大街都能见到的客家菜馆,轻易就推测出他们应该是一个生性善良且热情好客的族群;
另一方面因为在广西玉林市某个号称是客家人聚居地出来的人,经常游走在灰色地带,甚至在南宁十起恶性治安案件里至少有四起都是客家人干的,所以这时候印象中的“客家人”这个名号,又会被深深打上了“粗暴”和“野蛮”的烙印。
因此
客家人,在我的认识世界里竟然以一种极其模糊又矛盾的印象,不起眼的扎根存在了几十年。
直到有一天,某个和我家老板同姓的朋友,因为发起了近些年广西客家人的“宗族”联谊,成为广西客家人在组织上的名誉代表,通过她粗泛的介绍,终于让我找到契机,私下里好好地探究了一下历史上“客家人”的形成背景和传袭方式。
结果是,不止让我大惊了一“斤”。
不得不说,这个简单代词背后的“真相”并不那么简单,也许会超出普通人的想象。“客家人”堪称类似例子中的经典。
此前,在学校读过的书里,老师讲过的课里,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场景告诉过我,“客家”这个听着少数民族味儿很浓的代名词指的其实都是“汉”民族的人。
这让我非常意外。
如果都是“汉”人,那“客”从何来?
对了,如果你也有同样的疑问,那说明你离真相已经很近了。
实际上,据一些史料记载,“客家人”的概念最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被“创造”出来了。从西汉开始,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都用这最直白的文字,描述了一群与众不同的汉人,一群或因天灾、或因人祸,又或因其他主动的、被动的从原住地迁徙到其他地方营生的汉人。
出于户藉制度的严谨,也出于民族文化对“根源”的维护意识,这样一群从原住地迁徙到其他地方营生的汉人,统统都打上了“客家”这一标签,用以与当地户籍人口相区别。
说白了,“客家”一词就是古代对外来户的专属称谓,和现今几十年来出现的“上山下乡”、“支农支边”、“北大荒改造”、“深圳特区移民建设”,或者是近几年各地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和城市建设,通过各种方式吸引外地高端人才落户当地的做法,结果上都是一毛一样的。
但,敲黑板划重点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是从西迁到东,还是从山区到沿海,人口迁徙的行为并没有改变族群本质。“人挪活”,挪动的仅仅是户籍身份的标签,人依然还是天骄华夏子民众生,是创造了无数奇迹、书写了星数传奇的龙的传人。
而这一沿用了千百年的身份标签,也在历史年轮的不断外张中,演变出了很多有趣的特独文化。如果你也对这个话题感兴趣,下周同一时间,咱们再来八卦八卦、说道说道如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