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风,洋溢着笑脸,灿烂着每一朵花儿,用希望的手叩响了沉睡的天空,吹散了糜烂,吹走了腐味,带来了清晰。我们迎着五月的微风,5月8日数学共同体想约小会议室,继续对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解读。
首先,由赵老师对第五单元三角形进行了深度的解读,赵老师从教材分析、教学结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编写特点、编写意图及建议(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及自己的教学实践、新旧教材的联系与区别。)、以及编者设计练习的针对性做了深入的解读。那真是讲者用心,听者入迷。

接下来,赵老师有对小数的意义进行了说课,要想把一节课说活,就要对教材全面了解挖到深处。赵老师最后又对解读教材做了新的总结与分析,教材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依据,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因此对教材的解读就尤为重要。我们对教材的解读,不能单单地对教材内容的解读,而是对学生发展和学校社会背景下的整体解读,这样才可以把握教学设计的方向。

最后,赵老师又对解读教材和说课相结合进行梳理。正如赵老师所说我们在解读教材的时候,需要基于以下三种眼光。
第一种眼光:成人眼光。教材中知识的创造者是成人,编者将这些知识通过筛选、加工、转化之后,这些知识的原始形态和原始价值就会发生改变。教师在解读教材的时候,除了要考虑教材、教法之外,还应该对教材背后的原始知识有透彻的把握。
第二种眼光:教师眼光。在看待一个问题的时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眼光。作为教师,考虑的重点不是理解和发展内容,而是如何转化,这在之前提到过,“转化”这个词语。教师将教材解读,转化为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转化为教学重点、难点。
第三种眼光:学生眼光。这需要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从学生的成长出发去思考,“我”是否有兴趣?“我”该如何学习?“我”怎么理解这些知识?我们应该清楚,以上这三种眼光,是不可分裂、相互勾连的整体。成人的眼光是课程与教材知识的源泉,学生眼光是教师眼光的依据。
常说:心在哪里智慧就在那里,解读我们一直在路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