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0詹晶明聊爸
聊爸,您好呀,很庆幸在带娃的路上有您的指点。有个问题想请教一下。给孩子读绘本的时候,读到图画中有人不开心或者哭了,孩子的情绪就变得不好了,表情是要哭了一样,有时候眼泪汪汪的。我以后还能给她读这种让她会哭的书吗?谢谢。
——青青妈
青青妈,你好!感谢你一直关注和支持聊爸。
孩子在听到我们的绘本故事中有些伤心情节,于是就跟着故事的这个情节开始不开心,泪眼汪汪。你孩子真的是好善良、好聪明呀!
这是非常有利于孩子内心成长、成熟的教育过程。此时,我们的孩子已经进入到了可以自然获取“将心比心”的感知阶段,这也是孩子开始丰富内心情绪能力的敏感期了。所以,我们不但不能停止讲这样的绘本故事,还要增加能引发各种情绪感知的绘本哦!
在开发《蓝迪智慧乐园》这套学前家庭教育教材的时候,我们一共设计了50多种情绪,让我们的孩子在其绘本故事和蓝迪动画中获得充分的培养和训练。我一直坚持认为孩子的情绪培养和训练,是生命成长中非常重要的功课。
非富的情绪感知和表现力,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地融入社交环境,让世界读懂我们的内心和需求;同时,还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他人,同理他人,而滋养出更加友善的性格和豁达的内心,并因其坦荡和善良而赢得更多人的喜爱!
昨天晚上,我带着学生家不满两岁的宝宝去超市买零食,宝宝很爱果奶,当然我是会满足孩子期待的,于是孩子在付款后,当即就让妈妈开盖,喝了起来。
那孩子太可爱了,一边喝一边很满足的表情示意我,那份情绪的松弛和幸福感真的是简单纯净到了可以融化这个世界,这就是孩子的天真!
然而天真不仅仅只有快乐这一种情绪哦!
我们准备拎着大包的零食回办公室,孩子也准备边喝边走,此时,他妈妈说话了:“BB,我们把奶盖上,等会儿,回到爸爸那里(办公室)再喝吧,我们不能边走边喝的。”
我反过头来,好奇地看看这孩子会给妈妈怎样的表情——哈哈,他竟然故意装着没有听见,连头也不转向妈妈,继续喝着奶,更快速地跟着我走……
妈妈是不会这么任由孩子不理不睬地养成坏习惯的,于是,赶紧了两步,就站在了孩子的前面,并蹲下来,要求孩子把果奶交出来,盖好,再走。
就这一即刻的时间,孩子的表情立即转化成烦躁,反抗,拒绝——绝不放手中的果奶给妈妈——妈妈去强行拿,孩子大闹了起来,大哭了起来……
这哭声的嘶吼,绝对伤心至极,毫无保留,与前面的纯净幸福感,在品级上丝毫不差,这也是孩子的天真!
可能是妈妈看到我在场,见到孩子的哭闹有些为难,于是出现了准备退让孩子的无奈情绪(这可能是很温柔妈妈的习惯——明明知道孩子不可以这样,但还是会慈悲地放弃自己的原则,任了孩子的性子)。
此时,我赶紧给了妈妈一个支持:“BB,要听妈妈的话哦,不能边走边吃的,乖了,把果奶交给妈妈,我们回到爸爸那里(办公室)了,还有很多好吃的哦!”
我不说还好,我这一说,孩子整个人的情绪都崩溃了!哇塞!大哭大闹,还各种推搡妈妈,打妈妈的耍赖,此时,这孩子连妈妈把果奶拿走了都不知道,就是要各种闹,还往妈妈身上爬,拽等,撕拉着妈妈,抗拒“不能边走边吃”的指令。
我已经走到了这对母子的身边,然后跟妈妈说:“把他放在地上,不让他赖在你身上,他躺在地上都是可以的。”妈妈稍有迟疑,但很快就按照我的方法,把孩子放下,孩子如我所说,不可能好好地站在地上,而是直接把整个身体往后仰,做出“你放下,我就躺地上的决心”。
哈哈,这时孩子的表情和哭闹,在其潜意识里很可能就是有记忆回顾的反应,也就是在以往这样闹腾的时候,妈妈就会投降了。
孩子的情绪表达与语言表达,身体动作表达的意义是一样的,就是传递自我内心的需求和看法,孩子在一次又一次的重复表达情绪的时候,感知我们是否已经完全理解他的意思,孩子会从我们对他的情绪反馈中获得表达方式的调整和改善。因此,情绪感知和表现力越丰富,孩子的沟通交流能力就越强。
我决定阻断孩子玩赖可以获得好处的【哭闹情绪】表达价值,就随着孩子往地上赖的时候,也蹲下了身,看着着他,一边跟孩子说:“哎呀,躺地上去了,真有意思”,一边安抚妈妈说:“不急,你放手吧,让孩子躺下去,我不赶时间,可以等他慢慢转过情绪来的,既然你已经说了不能边走边吃,那就坚持让孩子做到。”并同时拿出手机,准备拍。
孩子根本就没有完全躺地上,就转身爬了起来。那一转身,听我跟他妈妈说话的眼神,没有痛苦,没有难过,没有抗拒,也没有不满,而是单单纯纯地在认真听懂我的话。
看来孩子已经准备放弃边走边喝奶的期待了,只是哭闹的情绪此刻还有些惯性在继续着,强度明显在下降,正好在这节骨眼上,有个路人甲叔叔,看了一眼孩子,便说了声:“这个孩子不乖哦。”就离开了。
我抓住这个机会,更坚定的语气重复了那路人甲的话,说:“你还打妈妈,不要妈妈了,叔叔都说你不乖了。”
孩子的眼光跟着路人甲叔叔背影,随着路人甲叔叔的离去,他也停止了哭闹。看看我,再看看妈妈,伸出手,说:“妈妈抱。”
当妈妈还想跟孩子说道理的时候,我马上站起了身子,做出了一副很夸张的开心情绪,大声说:“走咯,妈妈抱宝宝!我们回去看爸爸哦,和爸爸一起喝奶,吃好吃的去咯!”顺手,我接过了妈妈手中的果奶瓶子,自己转身往办公室方向走了,妈妈也抱着孩子跟上了,孩子的情绪也恢复了稳定。
一路上,我一直很开心状,表达一会就有很多好吃的,还可以见到孩子爸爸,孩子的情绪也逐渐地高兴了起来,当我推开公司的大门,示意妈妈把孩子放下来,让孩子走进时,我已经在公司里面蹲着,做出要主动地把果奶递给孩子的动作,孩子又再次满足的笑了,开心了,还说:“谢谢师爷爷。”
我转身往前继续上楼,依然保持着夸张快乐的情绪,不看他,却很大声地跟宝宝说:“谢谢师爷爷,好吃好喝!哈哈哈……”
宝宝紧跟着我,也很开心满足的在说:“谢谢师爷爷,好吃好喝……”
办公室里,没有人知道孩子刚才发生了什么激烈的事情,孩子也不记得刚才具体有什么不快乐的事情发生过,因为,此刻孩子从内心里流淌出来的只有幸福和满足的快乐情绪,天真可爱。但这个过程中,孩子经历的情绪体验和情绪表达的有效无效性,已经注入了孩子的生命记忆。
我们的孩子对情绪感知和表现力的学习能力,远远高过对各种说理的接受,而孩子对情绪感知和表现力的掌握,也远远重要过对一些道理的认知和理解。在我们的家庭教育的环境中,要多创造一些情绪培养和训练的机会哦!
比如有一天,我在家煎饼子给孩子们吃,孩子吃到高兴处,就相互交流着各种想象的故事,赞叹我煎的饼子多好吃。
我儿子对客人家的孩子说:“哥哥小时候,就最爱吃爸爸煎的饼子,所以,哥哥总是要表现好,希望吃到这美味的煎饼子。”
那客人家孩子就问:“那如果你不乖的话,就没有吃吗?”
——肯定没有了,而且还会挨罚的。
那孩子一副很好奇很开心的继续追问:“那挨罚后,还不乖呢?”
——那就惨了!
那孩子竟然到此时,哥咯咯咯地笑了,还要继续问:“然后呢?”
我听到这里,就感觉到这个客人家的孩子对情绪的感知能力很低,完全没有在意对方在挨罚,不能吃自己喜欢的饼子时的那份难受,而是一味无所谓的愉悦,这说明,孩子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未得到足够强烈而准确的情绪感知训练,于是我突然用煎饼子的锅铲使劲的敲了一下煎锅,“Duang……”!
然后转身很夸张,气势汹汹地大声说:“哪有那么多‘然后’!一个连爸爸妈妈的话都不听的孩子,还有什么‘然后’,给我滚远点,最好不要让我见到!知道吗?!一个不听爸爸妈妈话的孩子,是没有什么‘然后’的!”
全场肃立,被吓着了,但这个情绪很快就被孩子们记住了,尤其是那个客人家的孩子,在之后的几天里,我们一起很快乐,但他开始敏感观察我的情绪变化,观察其他人的情绪变化了。
也许有人会质疑,为了培养孩子情绪感知,难道不需要把道理讲清楚吗?这样会不会抹杀了孩子的童真和天性呢?我的回答很坚定:不会!
为什么呢?因为情绪和道理不是一件事情,天性中,人们不会因为懂得某个道理而不产生自然的情绪反应。比如,你很喜欢那个孩子,你知道你不该与那个孩子计较,你懂得那个孩子不是故意要打你的,更不能说他是在恨你,可是他真的把你打得很疼,你会流眼泪吗?你还会因为孩子的伤害性行为是无意的而保持愉快的情绪吗?
总 结
培养孩子的情绪感知和表现力,就是要让孩子经历各种情绪的变化,而不能总想着要用道理去终止孩子的伤心情绪,反抗情绪,或者只愿意接受和鼓励孩子的快乐情绪。
尊重每一种情绪对我们生命正面价值,丰富我们的情绪感知和表现力,以促进我们的拥有“将心比心”的习惯,拥有“善解人意”的能力,具足感恩欣赏的社交友善心态。
青青妈,继续加油!增加更多的情绪故事与孩子一起体会吧!
加入《聊爸》家庭教育志愿者团队,可以获得更多专业的指导和培训,申请者请加管理员伯约先生微信:139 2887 5330(微信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