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在智商、情商、机遇、大环境都差不多的情况下,有的人就能够稳步前进,活得越来越精彩,而有的人却总是失败呢?
保罗·斯托兹给我们提供了答案,他说:“归根到底在于他们迎接挑战、克服困难的能力,即逆商的不同。”
逆商就是衡量人们克服不顺境遇时的应对智力及应对能力。
100%的成功= 20% 智商 + 30% 情商 + 50% 逆商
当我们面对突发状况时,是抱怨、慌乱、还是能够保持头脑清晰,不受环境干扰,冷静思考呢,这体现的就是逆商。
很喜欢丁玲说过的一句话:
逆境是事业之路上的不速之客,对于一个有思想的人来说,没有一个地方是荒凉偏僻的,在任何逆境中,它都能充实自己。
培养孩子逆商,我们做错了多少?
小小孩穿不好裤子,这是挫折。
断奶后,不能再吸吮妈妈乳汁的温度,这是挫折。
分床睡,夜里醒来会怕黑,哭着找妈妈,这是挫折。
抢玩具抢不赢别的孩子,这是挫折。
积木拼不出想要的样子,这也是挫折。
“不要哭了。”
“不就是输了一盘棋吗?有什么大不了的。”
“不就是同学笑话你一句吗?又不会怎样。”
父母一句“哪有这么严重”,会让孩子再一次受挫,让他们觉得“连我有挫折的感受都是不对的”。
父母误以为:“挫折经历的越多,孩子就会越坚强。就像手越磨,就会有更多老茧一样合情理。”
这样做只会——用挫折把孩子毁掉了。
100%的父母,都想让孩子从挫折里学得坚强和复原力,可是99%的父母根本上误解了“挫折教育”,有可能会毁其一生。
只有挫折、没有战胜挫折的体验,没有成功的童年,一定会毁了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