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积极的财富观。我和我很多同学,都是一路做绩优生,最后拿到了一份社会很认可的学历,但是这个过程中,对于财富的概念并不明确。在毕业那会,觉得能拿到一年十五万的offer,简直就是心满意足了。这也真是应征了那句话: So many talented people are underpaid。进入社会才发现,这个理想其实对比我们曾经在学业中付出的辛劳实在微不足道,我们其实饶了一个大圈,想着做有素质的人才,找一份光鲜的职业,赚一份不错的工资,但是归根结底,落脚点还是一份好的收入。如果直接把才华和精力放在赚钱这个目标上,寻找最直接的路径前进可能速度早已不一样。。
2、工作不能产生财富。所谓的工作不能产生财富,是相对的。工作不能给劳动者与其实际创造价值相匹配的财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此做过很精辟的解释,劳动者出售的是无差别的劳动,但是资本家支付给劳动者的远低于一般劳动的实际价值,由此剥削了劳动者剩余价值。抛开观点的阶级性,在实际公司运作中上述理论也是成立的,如果劳动者不能为企业带来额外的价值,公司为什么还要雇佣这些人?即便是那些收入较高的职业,比如律师、医生、投行,他们获得更高收入是因为他们具备一些难于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但是相对于他们创造的价值,也是相对低的。
因此,如何对自己劳动正确定价,获取自己全部付出的应有回报?
要Mind your own business,鼓励投入精力做有利于自己财富增长的事情,比如开公司,做实业投资、金融投资等。这些方式未必适合中国的现实社会生态,但是这个观点很重要:工作会让人陷入rat race,生活进入付账单养家糊口的循环。
3、正确的消费观。人都是有欲望的,因为贪婪所以要工作,满足物欲,但是物质满足只能是暂时的,胃口会越来越大,所以想要更多。我认为这是对人性的精准阐述。问题是,穷人和富人消费有什么区别?还是拿我那个同事举例,他出国旅游一趟,花费了四十余万在购物上面,这在北京已经足够三到四个普通家庭一年的开销了,但是对于他来说并无负担,他的房租以及购买金融资产带来的收益,可比这多多了,于是在同一年,他又张罗着给自己换了一辆豪车。我还认识一些刚毕业一两年的姑娘,省吃俭用两三个月,就是为了给自己买一个LV的包,然后过地铁都不愿放在安检的机器上怕弄脏了。这就是富人和穷人消费的区别:富人不用考虑对自己财务状况造成的影响,穷人反而反其道行之,购买奢侈品等来营造自己购买力的假象。再换一个角度想想,不是二代的话,谁都有穷的时候,这个时候,多积攒一些金钱,用于投资,不论是提高自己综合能力或者去购买房产或金融产品,而不是用于消费,十年之后,结果完全是两样。消费的产品在物理上可能早就灭失了,带来的愉悦早已过去,如果投资,这时候可能就是一笔不大不小的财富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