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话?真正的对话是怎样开展的?在这里让伯姆来告诉你:对话的基本方法之一,是让人们围坐成一个圆圈来进行,圆形便于人们面对面地交流,这样的对话不需要主持人,也不用特定的对话程序。没有明确的目的开始交谈,大家一定会焦躁不安,心里面没底,不知道要讲什么,要消除这种焦躁,就要坦然地面对交谈,带着轻松的心态来开始交谈。
对话过程中如果有一个辅导员来促进对话的进行,能够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辅导员的职责是关注对话的进展过程,并随时对发生的事情进行相应的解释或说明,但他应当把自己置身于对话之外。人们定期进行对话,任何事情都可以成为对话的主题。当人们逐渐熟悉了以后,彼此就会建立一种信任的对话关系,这样的对话就进入了一种深层次的境界,每个人都抛开了自己的思维假定,对话改变着思维,最主要的还是在改变思维内部深层次的假定,也就是隐含的默会知识。在默会知识层次上的对话,才是真正的对话。
由伯姆的对话论,我想起了我们的课堂,老师就好像那位辅导员,学生就是一个群体,师生每天都在对话,但有些老师与学生相处这么久,怎么就学不会好好说话呢?期中考试结束了,李老师拿着试卷气冲冲地走进教室,这次她们班考了年级最后一名,李老师的心情降到了冰点,拿着一叠试卷,黑着脸扫视了一眼全班,这道眼光好似一道寒光,照得人心里直发悚。接下来就是一顿指责、埋怨,孩子们吓得不敢抬头,大家的心里都很恐惧,接下来上课的过程就变成了老师在唱独角戏,学生不敢和老师交流,课堂上只有一问一答式的环节,看不到那种开心的交流和对话。教师远离了学生,远离了教材,远离了自我,课堂变成了冷冰冰的场所,学生内心恐惧课堂,这样的课堂就离对话的标准相去甚远了。
真正的课堂是有温度的,每个学生都没有思想负担,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互相之间相互信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得到承认,这是一间润泽的教室。师生之间是平等、互信、相互尊重的关系,老师能够倾听学生有声或无声的语言,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思维是灵动的,每个人都保持着一种空杯心态,师生都把学置于教学的中心,小组合作交流、同伴共享、相互欣赏,相互合作,通过这种学习,我们能够改变自己的人生,也能够改变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教师自身,通过引发、支持、促进学生的学习,也能够实现自己实实在在的追求。
在教室里要做到这样的学习并非易事,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假定,在交流时,每个人都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接受别人的建议。每个人的身体里都以我为中心,以一米为半径的圈子里活动。要做到让学生竖起耳朵来倾听教室另一角的学生说话,那必须经过非常耐心的长期的反反复复的努力。
让真理在对话中自然浮出出来,这是对话的意义。要产生这种效果,需要对话双方放下各自的执念,以空杯心态去探索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元认知,改变内心深处的假定,从而达到改变群体思维的目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