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例一:
谈了恋爱后,才理解为什么情侣喜欢粘在一起。
趁着假期去九江看老七,回程票的位置没在一起,但想着在一排,不难换。
我兴高采烈地奔上了车,一找到位置,就毫不客气的跟窗户旁那位大爷说:“你坐那个位置可以吗?”(这话还是杨先生帮我回忆起来,我就奇怪他怎么那么冲。的确是我的问题,没有一点缓冲,就直接叫人家换位置。)他一脸懵逼的看着我,见状,我又说了一遍,他不满地说:“不换!凭什么?”这时,我的无名之火上来了,“不换就不换,那么凶干什么!”而一面杨先生很理性的跟他道着歉。
我气鼓鼓的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越想越气。我有点责怪杨先生他不主动提换位置,尽管他试图安慰我,也没有消气。可这时那位大爷起身跟我说要换,觉得他真是折腾,后面感觉不太好意思,才坐过去。
事后才知道大爷之所以会换,是因为理清了我和杨先生的关系,以及杨先生安慰我的举动,他自己也坐得不自在才跟我换的。
下车后,我礼貌的跟他道谢,也不断在反思自己的行为,可能人比较飘吧,才会连这样一件简单的事处理的这么毛燥。
我羞为领导的学生,作为接受过领导的熏陶以及礼仪培训的人,我竟然会犯这种简单的人际交往错误,相比于他的淡定稳重,我……
事例二:
餐后,总理拿着从餐厅借来的酒精和小锅下楼,被服务员拦住:“不好意思,我们这个不能带走的。”
“我跟你们经理说过了的,你可以去问下。”总理不慌不忙的回着。
我有点埋怨,都打过招呼了,还要这样问,至于嘛,为了个锅。
“不好意思,确实是。”
只见总理立马和颜悦色地回应到:“没事,应该的,这是你们的本职工作,我理解。”
我和老七忍不住赞叹道,不愧是总理,态度真好!
同样一件事,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心情是截然不同的。
事例三:
买了自己喜欢的衣服,付好账准备走了,可是那导购没有让我走的意思,因为她没收到入账消息,我把我扣款的信息给她看,她也依然如故。
我很急,因为有点儿晚了,她试了半天还是没看到,陪同的朋友帮她查询也无果,她说我再打个电话吧,在第三次的尝试下老板终于接起了电话,并核实已收到款。
我又沉不住气了,有点儿郁闷。一方面确实付了钱,感觉没被信任,一方面内疚朋友也要跟着等。
走时,导购道歉地表示着没办法,朋友则温和地回应着:应该的,万一少了,就不好了。
毛毛躁躁的我总是咋咋呼呼的,有时很细心,有时又很随性。幸而身边有这样一群三观超正的人,当我偏离轨道时,会用行动纠正着我。
愿自己能时时反思自己的行为,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2019.1.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