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朋朋精选想法读书
《开场:女性学者访谈》作者: 新京报书评周刊 / 包慧怡

《开场:女性学者访谈》作者: 新京报书评周刊 / 包慧怡

作者: 刘书朋 | 来源:发表于2023-03-01 00:02 被阅读0次

。。今日书朋推荐 || 编号:[1541]

。。ISBN: 9787513350365

。。内容介绍。。

“女生不适合做学术”?

“女博士是第三种人类”?

“女同学只会死读书?”

“不够理性、不够严谨、不够创新,不够……”

“学得好不如嫁得好?”

一句话,身为女性,意味什么?为什么她们大都拒绝性别标签,甚至排斥在前面加上“女性”二字?

上野千鹤子、戴锦华、贺桂梅、梁鸿、张莉、包慧怡……她们虽然国别不同、领域各异、代际也参差不齐,但全是业界翘楚,是相应领域绕不过去的名字。对她们而言,女性主义意味着什么?性别身份带给她们的,是束缚、壁垒,还是成就、自由?她们又如何在男性为主导的规范中涉水而行?《开场:女性学者访谈》试图打破性别刻板印象,破除学术圈性别壁垒。全书以一问一答的形式,与11位学者展开了深度访谈,围绕学思历程、性别身份与学术研究关键词,回溯了各自的思想脉络,盘点了她们的不满与困惑,野心与梦想;同样,这些生命经验也是大部分现代女性所共同拥有的痛与快乐。

。。作者简介。。

《新京报·书评周刊》,2003年随《新京报》创刊,创办以来始终坚持“公共立场、专业品格、独立思想、现实情怀”的宗旨,以“阅读需要主张”为核心,坚持以书的文化价值为取向,聚焦国内外优秀的作家、作品、书评,具有影响力的文学理论,和生活息息相关的阅读体验、文化现象等,将热点传播和深度访谈相结合。

。。短评。。

#

她们的生命真开阔啊,让人由衷地感到被激励。

#

还没看完,跳着看了几篇和最后包慧怡老师的。 太幸福、感恩,并且有强烈的冲击了。为自己想做的事,理想而不断努力,对世界怀抱现实又不失温度的注视。

#

我的知识太浅薄了 很多个角度延伸,很多个维度打破,很多个生命层次需要解构

#

沈奕斐、祝羽捷、蓝蓝、罗新、汪民安力荐!聚焦性别身份困境,看见女性,看见女性学者,史无前例的豪华阵容,推心置腹的深度对谈。性别很重要,但不是全部,拨开时代激变的迷雾,进入思想的另一半天空,上野千鹤子、戴锦华、毛尖、梁鸿、张莉、包慧怡……她们是业界翘楚,是历史亲历者,也是时代风向标,她们的生命经验,不满与困惑,野心与梦想,我们一起倾听、辨认、诉说、书写。

#

“摆脱优等生陷阱,找到自己的声音;路还长”

女孩总是容易当优等生,当老师的宠物。毕竟,不辜负周围人的期望,也是女性的“美德”之一。而优等生会有这样的习惯,习惯察言观色,尽量满足老师和父母的期待。有一些女性学者也是如此。

但我认为,比起不辜负周围人的期待,女孩们更应该坚持自己的问题意识,即使它不能为你带来什么。对于研究者来说,原创性是极为关键的,模仿别人毫无意义。所以首先要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不管是得是失,我都希望她们能够坚持下去。此外,女性的人生中有许多曲折,即使因恋爱、结婚、搬家、生子、育儿而暂停了学术研究,学问也还是会等着你的。因此,我希望女孩们即使一时中断了研究,也能再次出发,继续下去,因为并没有必要给自己设定年龄界限,学问会一直等待着你的。很棒吧?做研究是很有趣的。

#

我们之所以感到愤怒,是因为无法对这样一种感性的、具身性的不平等体验做出解释。我最有感触的是学术真好,因为它可以给我们解释,让我们不要陷在一个非理性的受害的愤怒情绪之中,而能将这些感性的生命体验化为一种前行的力量。而且不仅仅局限在性别问题之中,它也让我们能对更广泛的类似社会处境有同情、共情与关切。

引自 贺桂梅:重启人文学的思想力

#

语言不是自己一个人就可以发明的,你必须从某个地方借用到它。当你从前人手中接过它以后,才能逐渐将它变成你自己的血与肉。

引自 Part 3 性别身份、学术影响与未来期许

。。关注朋朋 遇见好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开场:女性学者访谈》作者: 新京报书评周刊 / 包慧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gjah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