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觉得老地名明白晓畅,而且倍感亲切。
譬如旗杆下,可以想见有官宦人家曾住在此地;王家牌楼,应该有过一座牌坊,附近是王姓的聚居地;坍石桥,大概有一座因年久失修而倒塌的石桥;霜草墩,深秋的早晨路过此处,望着一片倒伏的枯草上结满白霜的土堆,心情或许还会有些惆怅。
枪篱头。在以前的农村,篱笆是家家户户都有的,这儿独以枪篱为名,可见这个篱笆扎得很有特色。但是不管篱笆扎得多么与众不同,我想这儿的人们应该还是以务农为主,不是什么大人家。
这种情况直到民国15年(公元1926年)才有所改变,这一年,从曹王枪篱头走出去的吕舜祥出任嘉定县教育局视学。明年任嘉定县教育会主席,嘉定县立初级中学教导主任,《嘉定新声》主编。
吕家的新房造于抗战之前,在老屋的南边,村里人称之为新宅,是五开间的绞圈房,左右各有三间厢房。阴谋论者说,吕舜祥是个聪明人,解放后把所有的房产和地产都留给了弟弟,以至他的弟弟在土改中被划成了地主,挨了批斗。
从吕舜祥《国难苦度记》中描述的淞沪战争逃难时与弟弟分手的情景来看,我更相信这是他对弟弟的关心和帮助,之所以出现后来这样的局面,只能说是世界变化太快。原本土地一直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但是在那个年代,很多大人家把地契烧的烧,扔的扔,避之唯恐不及。
有人说吕舜祥在解放战争时期,一度跟组织失去了联系,回家放过牛。我倒相信他是个聪明人,在局势尚不明朗的时候,或许身边的老牛最值得信任。
此后,他执教于嘉定县立中学(今嘉定一中),直至1956年退休。1961年,受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他是1956年的嘉定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7年的嘉定县政协委员。
据村里人说,解放后吕舜祥曾回去过几次,有一次住在他弟弟家里,也就是原本他自己的家,另一次是住在他女儿家里。村里的晚辈都叫他“上海公公”。吕舜祥的弟弟去世后,因为没有子嗣,老房子被他的女儿拆了去,原来的老宅基上是别人家盖起的楼房。
现在村里已经找不到有什么东西是跟吕舜祥有关的了,唯有旁边的一条小河沟,是原先他家造房子时挖泥垫高地基而形成的,如今也已经淤没了。
2018年12月12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