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在金融决策中经常出现群体非理性现象,这种群体心理酿成了一次次金融泡沫,比如我们这里要讲到的“密西西比泡沫”。
故事要从一个职业赌棍——约翰·劳说起。
1671年,约翰·劳出生于苏格兰首府爱丁堡的一个银行世家,是家中长子。独特的家庭环境、长期的耳濡目染使得约翰·劳从小就培养起了经济头脑。从几年后伦敦报纸上刊登的一条通缉令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约翰·劳的形象:身高6英尺,皮肤黝黑,仪表堂堂,声音洪亮。1688年约翰·劳的父亲去世,他随后就卷铺盖离开家乡,带上父亲留给他的遗产来到向往已久的大都会伦敦。
在伦敦,约翰·劳将大把的时间和金钱花费在赌场和情场上。直到1694年,他为了一名女子而与情敌威尔逊决斗,结果威尔逊先生当场毙命,当天他就被逮捕并被起诉。就在无休止的诉讼过程中,约翰·劳找机会成功越狱,并坐船逃往荷兰。
1704年他一度溜回苏格兰,并于1705年在爱丁堡出版了一本小册子:《论货币和贸易——兼向国家供应货币的建议》。在这本书中,约翰·劳极力强调增加货币对于国家利益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增加流通中的货币,对国民经济有百利而无一害。
这本小册子虽然没有打动英国人,却引起了法国的重视。
当约翰·劳在法国宫廷中出现时,他得到的是最隆重的欢迎。他向法国摄政王提供了两份备忘录,在这两份备忘录中,他指出了困扰法兰西并使之衰落的罪恶之源,认为正是由于通货不足,才导致了法国货币屡屡贬值。他断言,没有纸币作为辅助和支持,单一的金属通货完全不能满足一个商业国家的需要。他还特别引用了大不列颠和荷兰的例子来证明纸币的优越性。他用许多强有力的论据来论证信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恢复法兰西信用的方法。
当时的法国是如此之衰落,应当允许他开立一家银行,由这家银行来管理皇家每年的税收,并且在税收和不动产证券的基础上发行票据。他进一步提出这家银行名义上应当直接由国王管理,但是要受到议会指定的专员们的控制。
这两份备忘录尚在考虑阶段之时,约翰·劳将自己关于货币和贸易的论文翻译成了法文,并且使尽浑身解数,举国上下竭力宣传自己作为一位金融家的声名,很快他就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人物。
约翰·劳30多年的学习和研究被用来指导其对银行的经营管理。他的票据全是见票即付的,在发行的时候就可以与等额的金属货币兑换。最后这一招可谓神来之笔,立刻使他的票据身价倍增,价值甚至超过贵金属货币。
很快,国家的贸易也感受到了约翰·劳所带来的好处。日见衰弱的商业开始好转,有些复苏。税款的缴纳也更加有章可循,并且百姓对纳税的抱怨与不满也大大减少了。在一定程度上,人们已经树立起了信心,相信这个体系不会崩溃,如果继续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只会更加有益。仅仅一年时间,约翰·劳的票据就升值了15%。
初战告捷,让约翰·劳和法国摄政王都兴奋不已,接着约翰·劳就开始着手策划那个让他遗臭万年的著名计划——密西西比计划。他向摄政王提出建议,成立一家拥有与伟大的密西西比河、西岸的路易斯安那州、东印度和南美进行贸易的独占性特许权的公司。在人们眼中,印度那个遥远的国度盛产贵重金属,富庶至极;如果建立一家拥有排他性特权的公司,凭借其独有的商业机遇所带来的丰厚利润,该公司必将成为唯一的税收包税人,成为唯一的金钱铸造者。
于是,1717年8月,约翰·劳获得了密西西比河广阔流域的贸易特许权及加拿大的皮货贸易垄断权,并以每股500利弗尔的价格开始发行股票。
在业务巨大的增长之后,密西西比公司认为将自己的名称更改为印度公司更为合适,并且增发5万股新股以扩充资本。现在,约翰·劳指给大众的前景再辉煌不过了,他承诺对价值500利弗尔的每股股票每年派发200利弗尔的红利。这个利好消息,再加上股票本来就可以用公债来购买,所以一支票面价值500利弗尔的股票仅仅花100利弗尔就可以买到。这一消息一经发布,立即让整个法国陷入了投机狂潮,至少有30万人前来申请购买这5万份新股。
每天从早到晚,想要申请购买股票的人挤破了头,将约翰·劳的家围的里三层外三层。连那些高贵的爵士及夫人们也顾不得身份,天天蹲守在约翰·劳家门口。没过多久,贵族们干脆就近租房驻扎下来,大街两边的房子的年租金从1000利弗尔一下子涨到了10000多利弗尔。约翰·劳不得已搬了家,但是新家也立即被疯狂的人群包围了。最后,约翰·劳只好以极高的价格买下了加里格南亲王的大庄园当做交易所,亲王自己则留下了庄园的后花园,随后又通过在花园里出租帐篷狠赚了一笔。
公众如此疯狂,约翰·劳的股票价格当然是节节高升。一天之内上涨两三成是常有的事。与此同时,各种离奇夸张的小道消息不胫而走,让人分不清真假。有人说,约翰·劳家所在大街的一个鞋匠把摊位租了出去,同时向前来买股票的人提供纸笔,每天能赚200利弗尔。有两个德高望重的饱学之士,刚刚互相恭维对方保持清醒没有卷入这场投机狂潮,不料隔天两人就在股票购买现场相见了。
疯狂总有尽头,因为股票价格的上涨不可能是无限制的。当差不多所有人都拥有了约翰·劳的股票,再也没有新的傻瓜加入进来的时候,股票价格就开始暴跌了。
孔蒂亲王最早向约翰·劳提出以纸币兑换铸币,很快,就有人由于不信任而效仿孔蒂亲王的做法。尽管孔蒂本来是要报复,却为别人树立了榜样。更加精明的股票投机人正确设想了这样一个前景——价格不可能永远上涨。
以交易资金量大而著称的伯尔登和拉·理查蒂尔神不知鬼不觉地将他们的纸币分成许多份兑换成铸币,每次兑换的金额较少,并且将铸币悄悄送到了国外,他们还尽可能多地购买便于携带运输的贵金属和贵重珠宝,并且将它们秘密地运往英国或荷兰。
一位投机商沃马立特察觉到风暴即将来临,他小心翼翼地弄到总额近100万利弗尔的金币和银币,将这些铸币装运到一户农夫的双轮车上,还在上面盖上厚厚的干草和牛粪,然后,他乔装打扮一番,穿上一身又脏又破的农民的大罩衫,带着自己的宝物安全地溜到了比利时。很快,他又设法将自己的宝贝从比利时运到阿姆斯特丹。
虽然政府千方百计地进行控制,贵金属仍然源源不断地被运往英国和荷兰,留在国内为数不多的铸币都被小心翼翼地保存或窖藏起来,直到铸币的短缺变得如此严重,以至于贸易不能继续顺利地进行。
在此危急关头,约翰·劳铤而走险,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他怂恿摄政王下令,禁止使用一切铸币。1720年2月又颁布了一项法令,这项法令试图使人们重振对纸币的信心,结果却事与愿违,这种愚蠢做法无可挽回地破坏了纸币的信用,将整个国家推到了崩溃的边缘。这一著名的法令严禁任何人拥有超过500利弗尔(相当于20英镑)的铸币,违者不仅处以高额罚款,并且将所发现的全部铸币没收充公。除此以外,该法令还严禁人们购买珠宝、贵金属和珍稀的宝石,鼓励告密者检举揭发违反这一法令的人,并且保证以他们告发后所发现的总金额的一半作为奖励。这样的暴政闻所未闻,举国上下发出悲痛绝望的哀叫,令人深恶痛绝的迫害每天都在上演,家庭隐私被告密者及其代理人的入侵而破坏。
那么约翰·劳的结局呢?事实上即使在公众对密西西比股票的痴狂达到顶峰之时,他也没有以一个国家的牺牲为代价来为自己造福谋利,约翰·劳一直坚信他的计划最终将成功地使法兰西成为欧洲最富有、最强盛的国家,他将自己的全部收入都投资于购买法国的地产这一点也有力地证明了他对自己计划的可靠性所具有的信心。他没有囤积任何的金银餐具或是珠宝,也不像那些不诚实的投机商一样将金钱偷偷运往国外。除了一颗价值5000~6000英镑的钻石以外,他所有的钱都投资在法兰西大地上,当他离开那个国家的时候,他几乎已经沦为乞丐。约翰·劳在1729年于威尼斯去世,死时的境况异常窘迫狼狈,下面的墓志铭就写于当时:
一个大名鼎鼎的苏格兰人长眠于此,
他的算计能力举世无双,
这个人按照代数的规则,
把法国送进了医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