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
今天继续阅读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细读了关于中国哲学背景的内容,继续我的教学联想!
打动我的是开篇第一段:
哲学是对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在思想的时候,人们常常受到生活环境的限制,在特定的环境,他就以特定的方式感受生活。
书中详细的讲解了中华民族的地理、经济背景等方面,即解决了中国哲学“如何成为现在这样,为什么成为现在这样?”的问题,民族如此,就个人说亦是如此。我又由此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学生……
在面对一些特殊学生,特殊事例之时,尤其对于一些学生的行为习惯问题,一味的生气,千篇一律的沟通似乎都起不到任何的效果,因而老师常常觉得学生难管。若从此哲学观点出发,针对学生的不良表现,耐心调查清楚:他是如何成为现在这样,为什么成为现在这样的问题,究其根源,是不是更难找到有效的方法呢?反思自己教学初期常常遇到的的一些学生问题,极尽口舌去劝导,最后也束手无策。任何一个学生的习惯养成、性格形成等方方面面都有其根本原因在此,影响有可能是生长环境,家庭环境,交友网以及从小受的教育等等,以后这些我应更加注意,用心为教学做好功课。
器
确定好思想的时代性之后,紧接着又在“中国哲学中不变的和可变的成分”一节中感受到哲学价值:
任何民族或任何时代的哲学,总是有一部分只相对于那个民族或那个时代的经济条件具有价值,但是总有另一部分比这种价值更大一些,不相对的那一部分,具有长远的价值。
因此,要确定什么是绝对真理呢?这个任务太大了,任何人也不能担当!
因此对于任何道理与经验,我都应虚心学习,对于能够立马感知的价值,可结合实情予以运用;而对于不相对的一部分,应予以保留,细细品味这理、这经验是在什么背景下什么立场得出的,肯定其存在的合理性,或许,来日换了立场,历了岁月自然体会其中“长远的价值”了。
意见相左,立场冲突,常常使人无法冷静,一味地站在自己立场与认知水平,强调依据这个时代我们得出的结论,忽略了与我们不相对、不平行的那个声音,想到这里,未免觉得从前的自己太狭隘了罢。
中国从前闭关锁国,坚信自己是天朝上国,不需要甚至看不起对外交流合作,可后面的战争打破这一局面,此时才幡然醒悟世界相互联系,即使当下再强,也是需要合作的,所以才有了后面的改革开放,才有了如今的局面。
国家如此,人亦如此。只有常怀谦卑学习的心态,不固步自封,如“器”一般包容这个世界不同的声音,才能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器
以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