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笔记
「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一种怎样的境界?(作者不详)

「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一种怎样的境界?(作者不详)

作者: 溪水潺潺3660 | 来源:发表于2019-02-23 10:35 被阅读5次

《论语·为政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先有「从心所欲」?还是先有「不踰矩」?

让人疑惑的是从心所欲不逾矩会竟然排在知天命之后,难道在孔夫子看来随心所欲境界和难度比知天命高得多? 曾经的语文老师的意见是,「从心所欲」的前提是要能不踰矩,而且只要我喜欢,未必什么都可以。但是「从心所欲不踰矩」更像是没有先后顺位与因果关系,而是一种内观觉察的必然呈现,也是整体的和谐。

心,是什么?不是什么?并非不是什么?

心,在哪里?己内?于外?或是中间?

心,有何用?觉知?穿越?或复制?

……

何以能有相言去描绘一种无相的作用?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心既然是无所来去的,我们何以能用人为的规矩来规范呢?就像对四方虚空洒下天罗地网,一收网,却发现里头还是空空如也。

若坚持心为实有俱存,而我们自己就是心的拥有者,那么主、客二元之间,究竟有什么作用力呢?即便我们可以主张用规矩来框架,圆方长短由我们控制,就像拿模型烤蛋糕一样,是爱心模型就不能烤出条状蛋糕,那么心既然可以形塑的造物,是否像蛋糕成型,除了一口被吃掉之外,还能返回面团的原型吗?

既然人为规矩力量如此强大,那就直接来框架我们的「行为」就好了,何须叠床架屋地透过「心」的塑形,再来规范我们的行为呢?

「心」只沦为一种规矩的复制?

若「心」不是人为的造物,亦非可以被规矩所框架,那么「心」究竟是什么?

心,亦即自心本性,原本早已俱足,了然何来所往,突破时空象限,互即互入地与宇宙万有交融,无有分别地穿越幻象与遮蔽。若遗忘,只能忆起。从不曾失落的东西,何必寻找?

六祖曾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心,何尝不是如此?执持有相,企图向外求法,拿框架套在无相之上,沾沾自喜以为有所得,掀开才知,原是徒然!心,不过是我们全然开放的觉察,在我们每一个念头来去的间隙,引领着我们去如实地看着现起、幻化与消融,并暸知这一切的无自性。

于是,心永远常保新鲜,念念相续都是宛如新鲜的活泼,没有死亡皮屑似的概念、思想、知见、经验,每一份觉知都是全心的一页,象是清晨初绽的花蕊,轻轻一拍便如羽翼翻飞,忽焉穿越了世间表象物质的粗重遮蔽。心既然是全然开放的觉察,自然就没有时空象限,也无法外力造作。那我们何以知道自己的觉察无有间断地开放着?

这就像是站在老鼠洞外,我们眼里盯着洞口看这只老鼠的样貌与动态,并随时出手捕抓,光是全然注视与观看,我们就已经在觉察里,看着自己的起心动念如何现起,即便洞口可能一直没跑出东西,因为我们是如此专注,于是就少了无意识的妄念与胡作。

心既然无相,何来之所欲?虚空能够欲望什么吗?能说这虚空中,可以欲求循规蹈矩的社会行为吗?缺乏攀附物,又没有黏着的基础,请问这欲求何以承接与获得?

心,无得无失、不增不减,所欲的造作不过妄想!

「从心所欲」这个词不应该拆成两个语素「从心」与「所欲」,然后解释为:我遵行自心所想与希望,这是有人、心分别,以及外部作用力的误解。反而是整体视为真如本心的提起,那是份纯净能量的放射传递,不管对境如何百变,都能引领我们穿越粗重物质的虚假幻象,回归、融入虚空全有之中。

因为是纯净,所以不勾兑、也不染污,无来无去。

既然「从心所欲」已经破了时空象限的局限,那么「不踰矩」就纯属赘词,毫无意义。规矩或网络里的虚空,能与外部的虚空有何不同吗?你能执持分别内外的好坏、正偏与对错吗?换句话说,「从心所欲不踰矩」可以精简为「从心所欲」。

那么,孔夫子自谓:「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这七十岁真的有生命阶段的象征意义,甚至意味七十岁的经验累积,与道德规矩形塑之后的成果吗?

既然「从心所欲」已经破了时空象限,自心本心早已圆满俱足,七十岁这个时间矢量,也是纯属虚构,甚至只有个案特殊性的表征。

若十岁的孩子,能够以开放的觉察,无人我分别地观看现象,并感受一份天人合一之美,他能不能说「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若九十岁的老翁,继续固着在琐碎的仁义道德,以各种分别对立的框架,将自己的身心灵肢解得破碎,孔夫子能不能说「九十而不『从心所欲不踰矩』」呢?七十,不是一种觉察心行的门槛,或者里程碑,因为心无有来去,一念忆起,就在「从心所欲不踰矩」之中!内观觉察的心行,无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一种怎样的境界?(作者不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hiu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