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独居的老人姓王,我们暂且称他为王老汉吧。
王老汉今年八十五岁了,有四个儿子,两个闺女。他的老伴儿去世也有七八年了,这些年一直自己独居着,自己生炉做饭、自己料理家务,从不麻烦他的几个儿子。
老伴儿走了也算是对他的一种福气吧,因为老婆儿身体瘫痪不能动弹,天天吃喝拉撒都由他一人伺候着,这一伺候就伺候了十多年。老头儿的急脾气火性子,也被长时间“鞍前马后”的使唤,历练成为了一种厚重的坚忍。
王老汉是个木匠,做了一辈子的木工活儿,犁田的犁头、木制的家具、大到条几衣柜,小到桌子板凳他都能做。儿时,我每天都能见他家的院子里到处堆积的碎木屑,和刨子刨出的大大小小的木卷儿。
王老汉和老伴儿都是虔诚的基督教信徒。听说他们年轻的时候就开始信奉耶稣,一直追随了大半辈子。每逢周六周天守礼拜,都能看见许多人在他家的院子里进进出出,一起唱着韵律低沉的经文歌,有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这种聚会,历来也很少有人缺席。
他们唱歌的时候都虔诚的低着头,微微闭上眼睛,两只手掌相互握着,自然地放在身前,唱完了嘴里还碎碎地念着祷告的词语,这祷告的时间甚至比唱歌的时间还要长,也许是他们对主耶稣,心里永远有说不完的话吧。
可是现在,很少能听见从他家里传出来的经文歌了,自从2004年村里进行了规划新农村建设以后,老汉就搬到了离我家两条街远的地方,一个在南头儿,一个在北头儿,甚至去他家守礼拜的人,我也很少见了。
前后村的基督教信徒,一直都是在他家守礼拜。他可以算是一个头儿吧,带队人或者说聚会时的管事儿人。老汉搬到了南头儿,想自己弄一个礼堂,以方便聚会活动用,就对四个儿子商量说,要他们出钱给他多买一块儿地皮,把住的房屋和礼堂都一起建起来,弟兄四个就各自出了点钱,满足了老人的这点心愿。
从此,来王老汉家守礼拜的人就更多了。
我有的时候在家,忽然想起来问母亲一句:
“妈,香(人名)娘在家干嘛呢?”
母亲回答说:“今天星期天,她应该是去守礼拜了吧。”
我们这一块儿附近的邻居,只有香娘一家人守礼拜,无论什么事,她从不缺席去参加对主耶稣的祷告,就连她双脚因脚气生满了脓疱,全部溃烂无法行走的时候,我还见她儿子骑着三轮车带着她去乡里教堂守礼拜。
信仰是凝聚人心的,越是长久的信仰越根植于内心。
老汉的四个儿子里,两个小儿子都跟着他信奉基督教,大儿子在外面做生意,携家带口住在市里,偶尔回来看看老人家。二儿子家的媳妇信奉观世音菩萨,和老汉刚好相反,所以老汉并不怎么喜欢她。
我小的时候看到过她和老汉拌嘴,所谓何事,由于年幼,也记不清楚了。婆媳之间的恩恩怨怨,又有几个人能拎得清呢?每个家庭的柜子里,都藏着一本厚厚的经。开心的时候,人们把它藏在柜子里,看不见摸不着,不开心的时候,就拿出来翻翻,逢人再念叨念叨。
可有的时候,中午我还看见老汉二媳妇家的女儿端着大碗去给老两口送饭,村里人问孩子碗里盛的是啥,她说是妈妈改善生活做的饭,让她去给老两口端一碗。原来,家人之间的争吵,就在这一碗饭之间泯了恩仇。晚辈,懂得向长辈低头,过日子不较真儿,这里头的道理,我还得多参谋参谋。
听王老汉的孙女说,她对爷爷最深的印象是上中学的时候,父母在外边做生意,她就归了爷爷奶奶看管。
在一个吹着厉风的深秋,王老汉一大早骑着自行车奔了六里地去给孙女送毛衣。他刚到了学校,把衣服递给孙女以后,就急匆匆地说:“天冷了,赶紧穿上吧,你奶奶还一个人在家,我得赶紧回去了。”
还没等孙女反应过来,给老汉去食堂打点饭吃,老汉的身影就在学校封闭的大门外消失的无踪无影了。
她说,这是她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她还把这事电话讲给了母亲听。从此,她母亲和老汉的关系也融洽了许多,她再也没有在孩子面前提老汉和老伴儿年轻的时候,不给她带孩子的事情了。
孙女讲述的时候她才11岁,这么多年过去了,老汉和二儿媳的关系也早已和睦共处了。去年二儿媳过生日的时候,我还见她亲自邀请了老爷子过来吃生日蛋糕呢!没错,这个蛋糕就是我买的。
最后,谨以此篇,致我亲爱的爷爷,王老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