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格非参加科举时,宋代科举主要考策论和经义。李格非不仅能对经义进行提炼总结,并能加入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且能与时局相结合,令其他人折服。
公元1076年李格非参加科举,这年宋神宗亲自担任主考官。因为李格非对经义的论述尤其突出。
宋神宗破格把李格非从第四甲提到第一甲,李格非因此一举成名,这年他31岁。在宋朝中进士只是入了朝廷的门槛,接下来还有很长的官途要走。
初入官场,李格非担任冀州司户参军,相当于幕僚,后为郓( yun )州教授,教授是宋代教师的称谓,都是文官。
李格非是个妥妥的大龄青年,而且还未成婚。有才还长得帅,又中了进士,初入官场做得还不错。
李格非先后娶了两位夫人,关于李格非的两任妻子,在史学界一直是个迷,只因他两任妻子都姓王。《宋史.李格非传》记载:"李格非,济南人,妻王氏,拱辰孙女,亦善文。"
但是1976年河南洛阳出土的《王拱辰墓志铭》,并没有提到李格非和李清照。而在《名臣碑传琬琰集》记载了丞相王球( gui ):"有女,长适郓( yun )州教授李格非"的记录,才确定了王理之女嫁给了李格非。目前史学家的主流说法认为,李清照的母亲是丞相王理之女,李格非续弦为状元王拱辰孙女。
第一任妻子王氏在李格非39岁这年,给她生下了女儿,这就是后来大宋第一才女李清照,中年得女,甚为欢喜。
可惜不久王氏去世,李格非要赚钱养家,还要照.儿,日子过得艰难,后来李格非又娶了第二任妻子,也姓王。
宋代对女子约束很严格,需要女子学习女红( gong )之类的活计。但李格非和后续娶的王氏都不是保守之人,对女儿的兴趣全力支持。
五岁时李清照跑去和继母说,她不喜欢针线活计,想要读书。继母王氏也很开明,面对李清照的请求,趁着李格非不在家时,让李清照去书房看书。
母女二人一开始还以为李格非不知道,后来发现李格非对女儿看书相当乐见其成。经常会找一些李清照能读的书籍,放在显眼的位置。
于是李清照开始整日沉醉于书房之中,翻阅各种典籍。李格非还亲自教李清照习字读书,还针对李清照的学习进度,给她列了很多书目。
有了父母的支持,李清照学识日渐丰富,她什么书都喜欢看,四书五经之外,杂书也涉猎广泛。
继母王氏在开封赶集时,经常带着李清照出门。逢年过节,李清照都能对门神、钟馗像和桃符做出有趣的解释,更是得到了乡里邻居的赞叹。
王氏看着女儿如此聪慧,还会讲给李格非听。李格非和王氏对女儿不拘一格的开明教育,不只给了李清照知识的积累,也给了她充足的父母之爱。这也为李清照跌宕起伏的后半生,给( ji )予了反抗世俗的底气。得益于父母的教育方法得当,李清照16岁时就写出了《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l 心)。"很难想象如此惊艳的一首词,居然出自一位
16岁的少女。
李家有女初长成,一词出口动京城。李格非和是骄傲,有女如此,夫复何求。
李格非对女儿的教育,没有循规蹈矩,而是根据女儿
自身的兴趣,进行适当引导。李格非懂得尊重孩子的想法,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没有要求女儿必须按照传统的方式去发展,而是因材施教。
李格非的开明引导,这才成就了"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