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养老,成为当下最热门的产业之一。与此同时,依靠儿女在家养老,还是独自去养老院度过余生,也成为老年人谈论最多的话题。
千百年来,中国人的养老方式都是“养儿防老”,因此,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核心思想就有一个“孝”字,因为只有儿女孝顺,才能晚年幸福。
不过,古代其实有很多老人不得不自己解决养老问题,比如儿女不孝、不赡养父母,这种现象并不少见。
孔子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养老观念也正在悄然变化,尽管很多老人想要获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但现实却是有越来越多的老人被儿女送往养老院。
因此,很多即将步入晚年的人不得不早做打算——将来到底是在家养老,还是去养老院养老。怎样选择,决定晚年是否幸福。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如果您正面临这样的思考,那这期节目咱们就一起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孔子有句名言,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孔子
孔子的学生子游向他请教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现在的人都觉得给父母提供衣食住行的保障,让他们有吃有住,就是孝顺,但是,如果只有赡养,没有敬重和情感上的温暖,那和喂一只狗喂一匹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这是孔老夫子在两千多年前说过的话。但是,一直到现在,这句话都依旧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现在很多做儿女的人,又何尝不是在用对待犬马的态度来赡养父母。
正因如此,很多老人宁可搬到养老院,也不愿看子女的脸色。《论语》中,子夏问孝,孔子的回答只有两个字——色难。赡养父母的衣食住行很容易,难的是始终保持和颜悦色和尊敬的态度。
孔子
生活中有很多年轻人,对待自己的宠物猫猫狗狗很有耐心,但是对自己的父母,却极不耐烦,甚至表现出非常嫌弃的态度,我想,遇到这样的儿女,任何一位老人都宁可去养老院,也不愿呆在家里。
作为传统的中国人,老了以后都希望能享受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但如果遇到不孝顺的子女,也要从自己身上找一找问题。孔子说“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不讲孝悌,长大以后,也没有为儿女作榜样,老而无德,自然也怪不得儿女不孝。
孔子
人在年轻的时候,就要懂得孝顺并不仅仅是回馈父母,其实也是为了自己,你今天对父母不孝,将来就要承受儿女的不孝。
很多人觉得自己老了以后不靠儿女也能过得很好,但在中国这种很讲传统的社会,精神养老,远比物质养老要更重要。儒家另外一位代表人物曾子,就曾说过:孝子之养老业,乐其心,不违其志。
他认为,一个人晚年幸不幸福,最重要的不是看他的物质生活,而在于心理和精神层面的享受,人老了以后,哪怕天天都是锦衣玉食,也比不过拥有舒畅的心情。
孔子
因此,如果没有人给自己带来“乐其心”的享受,哪怕儿女尽到了法律层面的赡养义务,也只能用晚景凄凉来形容。这里其实讲到的,还是孝道的传承。
人,一定要为儿女做孝顺的榜样,不能“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更不能老而无德,为老不尊!年轻时没有做好榜样,老了以后也不要指望儿女。
当你老了,去养老院或在家依靠子女,你会作何选择呢?其实,人到晚年,是去养老院,还是依靠儿女,作为老人而言,应该做到心里有数。当然,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鼓励年轻人尽力为自己的父母提供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