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影评、书评
读后感 111 林徽因

读后感 111 林徽因

作者: 等风等雨来 | 来源:发表于2019-07-06 10:12 被阅读4次

梁思成和林徽因在东北奉献了他们几年的青春,为我们的建筑事业贡献了太多力量,算是开了中国的先河。当他们回到北京任教时,已经是几年之后了。在东北遇到了一群可爱的学生,也遇到了一堆同样热爱建筑事业的朋友,这也是他们后来一生的财富。我们无从得知他们在东北到底忍受了多大的艰辛,但是几年之后他们重新回到北京,回到梁启超身边。

前面说到林徽因的父亲已经去世,家中只剩下她的母亲,而林徽因在外求学的学费也全是梁启超一手包办。这个公公完全是把林徽因当做女儿,当做祖国人才培养,而不仅仅是是家里的一个媳妇。可见梁启超爱才如子的情怀,试问哪个男人能有这种胸襟呢!要不说他能够成为近代史上闻名遐迩的教育家呢,一个教育家是不忍看着人才或者奇才,因为现实的脚步而阻断求学的步伐,这是一个国家的悲哀,只会失去很多适合求学的人,留下的只是一些不适合搞学术研究的人。

说到此,中国现在也是如此。多少富家子弟有书可读,还都是进入高等名校学府,他们有的不喜欢读书,只喜欢玩乐,不喜欢在学校接受只是的洗礼,不愿意每天学习枯燥的知识,他们在好的学校享受着好的师生资源却不学习,却是白白浪费好资源。而在山区的很多学生,多少因为学费或者家庭原因,不得不终止了求学路,虽然现在国家在极力改变这种现状,但是还是难免会有漏网之鱼,会有照顾不到的地方,毕竟政策惠及到的地方毕竟还是大多数,还是有一些人在水深火热之中,不可自拔。

山区的孩子们因为生活条件艰苦,他们热爱知识,渴望接受知识的洗礼,他们孜孜不倦的听着老师的教诲,但是因为条件所限制,老师只是普通的老师,虽然很负责,但是因为没有好老师愿意留在当地,留下来的只是老教师,愿意为这些孩子付出一生的老师,是当地的一些本地人,而不是外地人。换做任何一个年轻人,可能都不愿意去这样的地方教书,交通条件闭塞,想要出城都是艰难。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这些孩子更希望学习,他们被家长教导一定要好好读书,未来走出大山,家长肯定也是希望孩子能够好好学习,但是家里太多繁重的家务活难免要需要人帮忙,他们知道对不起孩子,但是又没有办法改变现状,只能在心里默念自己对不起孩子,葬送了一个孩子的未来。

老师不优秀,甚至是不优秀的,而家长又无能为力,师资力量不雄厚,家里也不能够领悟教育的力量,当地政府又无能为力,物质条件艰苦,交通条件闭塞,还有就是当地经济发展不起来,就是这些种种悲剧,造就了这些孩子的求学路艰难。一个孩子在求学的道路上受阻,请问他怎么还有继续学习的强烈欲望呢!

相关文章

  • 读后感 111 林徽因

    梁思成和林徽因在东北奉献了他们几年的青春,为我们的建筑事业贡献了太多力量,算是开了中国的先河。当他们回到北京任教时...

  • 书读完,未必懂

    三姊妹篇《林徽因传》、《三毛传》、《张爱玲传》都已读完了。 每读完一本都写了读后感。《林徽因传》读后感被周老师批这...

  • 《林徽因》读后感

    今天我用了将近一天的时间把《林徽因》这本书读完了。当我合上书本时,我的心里沉甸甸的,久久不能平静。 ...

  • 读《林徽因传》

    暑假孩子有一项语文作业是阅读《林徽因传》这本书后,写一篇读后感。于是我便在当当网上买来了张清平写的《林徽因传》这个...

  • 独立是女人的资本,坚持学习是资本的根源--------张幼仪读后

    独立是女人的资本,坚持学习是资本的根源 --------张幼仪读后感 说起徐志摩,大部分人会想到林徽因,想...

  • 林徽因传读后感

    偶然翻到林徽因转,阅读完,心里不禁惆怅,她的评价十分多,有人说她是多情之人,破坏了徐志摩的婚姻,却又与梁思成结为夫...

  • «林徽因语录»读后感

    流年真的似水,一去不返,看过的风景也许还可以重来,而逝去的人却再也不会回头。任由你千思万想,他除了偶然在你梦中彷徨...

  • 《林徽因传》读后感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林徽因的认识仅限于她是徐志摩的热恋,最后却嫁给了梁思成,并被金岳霖爱了一辈子。徐志摩因她离婚,...

  • 读后感 94 林徽因

    上文说到林徽因在徐志摩和父亲一来二去的交往中对这个男子有一种浅浅的崇拜,而徐志摩也对这个小女子欣赏至极。由此,两人...

  • 读后感 93 林徽因

    之前说到了林徽因十六岁就跟随父亲前往外国旅游考察,而我们平常人家的孩子在这个时候还在爸妈的保护下安静的成长,出国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后感 111 林徽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iauh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