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家庭教育课堂】没有好习惯,哪来好成绩?北大学子的逆袭路,藏着所有家长该懂的道理
常听老人说:“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习惯难成才。”这话一点不假,学习这事儿,从来不是靠临时抱佛脚的“小聪明”,而是靠日积月累的“好习惯”。就像种地,你春天不松土、不施肥,秋天哪来沉甸甸的麦穗?不少家长总愁孩子成绩上不去,却没琢磨透——孩子书桌乱得像“狗窝”,作业拖到半夜才动笔,上课老走神儿,这样的状态,成绩能好才怪!今天咱就说说北大学子鲍同学和他身边人的故事,正反两面掰扯清楚,好习惯到底有多重要。
先讲鲍同学的“逆袭戏码”。三年前的他,那可是老师办公室的“常客”,家长见了班主任都得低着头走。那会儿的鲍同学,用同学的话说就是“属泥鳅的——滑不溜秋”,上课坐不住,屁股像扎了针,一会儿抠橡皮,一会儿跟同桌传纸条,老师讲的知识点左耳进右耳出。放学回家更别提了,书包一扔先抱手机,作业得爸妈催三遍才动笔,写一道题玩十分钟,半夜十二点还在赶工,错题本更是“摆设”,错了就错了,从不回头看。期中考试,他成绩在班里排倒数,拿着成绩单回家,爸妈没少掉眼泪,他自己也蔫儿了,觉得“反正我也不是学习的料”。
眼瞅着孩子要放弃,鲍同学的爸妈没慌,先找班主任聊,又请了学校的心理健康顾问。班主任帮着分析:“这孩子脑子不笨,就是没养成规矩,像没牵绳的小马,跑得欢但没方向。”心理健康顾问更细心,跟鲍同学聊了好几回,发现他不是不爱学,而是怕难、怕出错,所以才用“摆烂”躲着学习。之后,老师和家长一起“搭架子”,帮他养成好习惯:每天放学先列“任务清单”,把作业按轻重缓急排好,完成一项打个勾;书桌收拾得整整齐齐,只留课本和笔,手机交给爸妈保管;晚上九点半准时停笔,保证八个小时睡眠;周末花一小时整理错题,搞懂“为什么错”“怎么改”。刚开始鲍同学也犯嘀咕,觉得“太麻烦”,可坚持了一个月,变化就显出来了——他不用爸妈催着写作业了,上课能跟上老师的思路,甚至敢举手回答问题。到期末考试,他一下子前进了二十多名,拿着成绩单的那天,他跟爸妈说:“原来我也能学好!”后来这股劲儿没松,好习惯越养越牢,高考时顺利考上北大,再聊起以前,他总说:“多亏当初没人放弃我,帮我把‘坏毛病’换成了‘好习惯’,不然我现在还不知道在哪儿晃悠呢!”
可不是所有人都有鲍同学这样的“幸运”,他的小学同学小宇,就是个让人惋惜的“反面例子”。小宇小时候比鲍同学还聪明,幼儿园时背古诗、算算术都是班里的“小明星”,可爸妈总觉得“孩子还小,不用太严”,任由他养成了坏毛病:吃饭时边吃边看电视,写作业时零食堆一桌,今天的作业能拖到明天,明天的能拖到后天。老师提醒家长:“得管管了,再这样下去,聪明劲儿都被磨没了!”可小宇爸妈总说:“没事儿,等他大了就懂事儿了。”结果呢?上了初中,课程变难,小宇还是老样子,上课走神,作业抄袭,考试全靠蒙,成绩一次比一次差。后来他也想赶,可坏习惯像“生根的野草”,想拔都拔不掉——想集中注意力,可没几分钟就想摸手机;想整理错题,可翻两页就觉得烦;想早点睡觉,可刷短视频就到半夜。最后中考没考上重点高中,只能去职校,过年跟鲍同学见面时,他低着头说:“以前总觉得‘习惯’是小事儿,现在才知道,我就是输在‘没好习惯’上了。”
这两个例子摆在这里,道理不用多说也明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好习惯非一日之功”,学习就像爬楼梯,好习惯是台阶,坏毛病是绊脚石。你每天多花十分钟整理书包,就是在培养“条理”;你每天坚持预习复习,就是在积累“扎实”;你每天认真改一道错题,就是在打磨“细心”。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攒起来就是“好成绩”的底气。反之,你今天懒一点,明天松一点,坏毛病越攒越多,最后就会像小宇那样,被“坏习惯”拖得寸步难行。
有句老话说得好:“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命运。”孩子的成绩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逼出来的”,而是“好习惯养出来的”。作为家长,别光盯着孩子的分数,不如帮他从整理书桌、按时写作业这些小事做起,陪着他把“坏毛病”一个个改掉,把“好习惯”一个个养成。要知道,今天你帮孩子养的好习惯,就是他明天闯世界的“硬本事”——毕竟,没有谁能靠“三分钟热度”走得远,只有靠着“好习惯”的东风,才能让孩子在学习路上走得稳、走得顺,最终收获属于自己的好成绩、好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