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 归途五(人生何处不青山)
第四天。
美好的骑行从贺州开始。晴,烈日,风光旖旎的一天。喀斯特地貌一一在眼前展现,桂林桂林,真的是美。
贺州市区往钟山方向进入平乐,省道两旁青峰林立,三五村落聚集在山与山之间,烈日下的视线很好,水汽也早已蒸腾了去,只见一座座各自独立又相互偎存的石山,披裹着毛竹、杜鹃、小叶榕、后壳树、油茶、紫藤、狗牙根、矮牵牛等等植被,年复一年地锁在浅薄的泥土与石缝之间,改造着山的样子。
一路看去,偶见逝人坟头垒在山脚或山腰上,清明时竖立的纸花幡犹在,反射着太阳的光线,我想起了那句歌词——虎死虎骨在深山,龙死龙鳞在深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来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去处,作为自然的生命个体,一生答案确定无疑,本不必恐慌,原是庸人自扰罢了。又想到了现代人的异化,心灵的萎缩与灵性的缺失,这让我怀疑西方建构起来的文明标准,是否得不偿失?我怀疑他们哲学上的凝滞与笨重,是否缺少生命本该有的活力与灵动?良宽禅师遇小偷入房门,小偷环顾四壁,无一可拿,良宽便把自己的衣服给了他,继续默坐,举头望月。“我的朋友,我多么希望能把月亮送给你。”东方哲学上的诗意与美,仙气与风度,对生命自然的关照,让我放下了对西方哲学的崇拜,我决心走自己的路。一直以来,我深明山水带给我的顿悟,到自然山水中去,俗子可养圣胎。
技术的发展,细致的分工,我们省下来了更多的时间,人类解放了的双手和头脑,理应去从事更具创造性的活动。但是,现实恰恰并非如此。我们不用动手洗衣服,不用挑水,不用砍柴,多数时候不再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可是好奇怪——我们还是那么忙碌,依然碌碌无为,仍然没能让生命变得更有趣味或者有意义,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了呢?
为什么比起阅读,我更爱刷视频;比起运动,我更爱窝在沙发上追剧?为什么可被我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还是那么少?为什么我的生活还是充斥着那么多麻烦琐碎而又枯燥无味的事情?为什么每天其实也没干多少事情却仍觉得身心疲累?为什么我明明有更多资源和机会用各种渠道学习、上进,却选择得过且过,懒得费劲?难道一切我都要归咎于生活环境吗?
也许,到山水中去,一切能迎刃而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