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个元素:身份、状态、关系、分享、交流、群组、声誉
身份即个人信息,它可以让其他人在系统里唯一识别一个人,一般包括:昵称、头像、性别、年龄、地理位置、教育背景、公司背景、兴趣、标签、个性签名、背景图等。
状态,包括实时状态和消息状态(时间轴的显示方式和new feeds)如QQ的在线,离线,隐私等,一个人是否在线,发布了什么内容,什么时候发布了内容。
关系用户在系统里建立和发生联系的方式,QQ微信是相互加好友,微博是关注和被关注
分享,内容可包括:新闻、网站、图片、照片、音乐、视频、投票、活动等信息,分享的形式有:纯文本、链接、卡片。
分享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
1.应用内的内容在应用内分享:这种形式典型代表就是微博的转发功能,将其他用户News feed上的内容转发到自己的News feed上来,让自己的好友看到。
2.将应用内的内容分享出去:这是最常见的分享方式,主要是一些非平台型的移动社交应用借助平台型的移动应用的分享接口,将自己的优质内容分享出去,从而带来流量,起到运营的效果。
3.将应用外内容分享进来:主要是指平台型的社交应用开放分享接口,供用户将优质的内容分享到平台型的应用上来,填充平台型应用的内容。
4.开放内容API:这是一种比较难以察觉的分享方式,但是对应用本身的内容贡献却非常大。举两个例子:①.陌陌有同城活动,这个活动就是借助豆瓣的开放的活动的API来生成的;②.兴趣社交应用same就更典型了,他不仅调用豆瓣的电影、音乐、书籍的内容数据,而且还调用了苹果App Store的应用数据,这样在此平台上发布的内容就是标准化的。这样的分享的好处是节省应用本身的编辑成本,第二,内容非常标准化,用户检索、发布过程很方便。
交流,通过系统与他人沟通的方式,包括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站内信、私信、私聊、短消息、评论、赞、喜欢、留言等,隐性则包括:还有评价、印象、空间主页访问、礼物。
显性的交流其实更适合熟人社交或者IM工具类应用,如QQ、YY、微信;而隐性交流更适合陌生人社交,一方面是因为陌生人社交用户与用户之间都隔着一道墙,有时候很难捅破的,用户之前交流会有尴尬;第二则是直接的显性交流,用户直接交流而没有得到回应的时候,会有挫败感。通过隐性交流的轻柔的方式,多次互动之后,用户之间的墙才会慢慢消失。
群组:各种关系选择与被选择之后对共同兴趣的话题和人进行的讨论形成的不同的圈子,QQ群,陌陌群组,微信群聊,豆瓣小组,百度贴吧,same频道
关于群组有一个观点我觉得很新颖:互联网产品里的群组大概分两类:一是先有人际关系,三五好友聚焦成群,典型产品是QQ群、微信群。在QQ和微信的历史上,群组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数二度关系进化为一度好友,主要都是群来演化的;第二类是群组成员间本身并不认识,天南海北因「兴趣」聚到了一起,因此产品形态较为多样,早期的网络聊天室、论坛BBS、豆瓣小组等都属于这个范畴。而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前面的「天南海北」则被置换为「基于地理位置」,可能性更大,典型代表产品如陌陌群组。此观点出自博客「Haijun’s Post」http://haijuns.com/archives/1407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仔细看看
名誉:谁是好公民,谁值得信任,谁更具吸引力,谁的影响力更大,谁能一呼百应,谁又是土豪财主。如加V,勋章,等级,特权,会员
知乎里邀请某人
系统固定生成的:系统固定生成一般是指产品的经验、等级、勋章系统,系统设置好固定的数值和条件,当用户的操作行为满足某一个数值和条件的时候,系统就固定授予用户名誉。比如新浪微博的的达人系统,QQ会员的等级系统,以及百度知道、文库等等级系统。
系统根据数据生成的:例如知乎中,在你提出或者浏览某个问题时,在描述的下方都有一个邀请回答,这种邀请一方面可以算作用户隐性交流的一种方式,其实更大程度上一种名誉的象征,因为点击邀请回答之后,会有系统筛选的用户,而这些用户很多都是知乎关于此类问题的活跃者或者意见领袖。
用户自己申请:这里主要是指用户完成了某项符合要求的操作后,给用户添加上的名誉。比如新浪微博的加V认证,是需要用户提交相关申请材料的。或者某些论坛的勋章也是需要用户有相关操作的。记得上大学的时候,第一次进当地的地方性论坛,看到很多用户的头像下面一排排各色的勋章,真的很心动,看到连绑定手机和身份证都能得勋章,当即就完成了这两项操作,现在想起来也是醉了。
用户付费购买:这里主要是用户充值之后,给用户的特殊标识。比如QQ会员以及各种钻石。或者很多社交软件的会员图标。
暂时写到这里,以后发现了案例再来补充~~你看到这里如果心里也有案例,欢迎留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