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的很多知识,都令我感到神奇,万有引力是最突出的一个。
艾萨克·牛顿在1687年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对万有引力定律定义如下:
任意两个质点有通过连心线方向上的力相互吸引。该引力大小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两物体的化学组成和其间介质种类无关。
在我看来,万有引力普遍存在于物质世界,也存在于人与人之间。思想是人吸引力的来源,思想的引力遵循万有引力的法则,即:思想的而质量越大,引力就越大。
当一个人被另一个人的思想所吸引,就好像月亮绕着地球,地球绕着太阳。
在环绕地球的过程中,月亮的质量在不断长大,离地球的距离也越来越远。也许有一天,当月亮的质量足够大,它就会脱离地球,成为一颗独立的行星。思想也是一样,若能不断的吸收能量,他便成了一颗行星,甚至恒星,吸引别的小星星来追寻他的轨迹。

一个人的思想的成长轨迹,也很像星星之间的关系,历经“被吸引(兴趣),学习(模仿)、增长质量(成长),创新(远离轨道)、独立(成为独立的星体)”最终成为一颗独立自主的星星。
然而面对一群质量相当的思想体,你会被哪个吸引呢?当然是离你最近的一个,万有引力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嘛。然而,除了距离,在我看来有个更重要的因素,就是思想的频率。每种有质量的思想发出的频率不同,你只会被频率相似的思想体吸引。就好比读名著,有的文字容易产生共鸣,有的则读之无味,并不是名著作者的思想质量天差地别,而是它们的波段不同,频率各异。
频率相似,气味才相投。好多朋友喜欢海子的诗,我却只读的懂顾城。最近读了《顾城哲思录》,恨不得给认识的人都送一本。列夫托尔斯泰即使只是单纯的景物描写有时都能令我泪流满面,却令很多人瞌睡连连。今天一起吃午饭同事喜欢五六十年代的伤痕文学,我却偏爱佛书,对带着情绪的文字难以倾心。
万物同一律,牛顿三大定律对精神领域的指导更是妙不可言。习惯、成长、磨难,能分别从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中找到可循的规律。此外,热力学三大定律在管理学方面的应用,也值得一番天马行空的畅想。
再次感叹造物主的神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