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小说的英文书名是《Mr.Gwyn》,直译为《格温先生》。
作者亚历山德罗.巴里科(Alessandro
Baricco,1958- )的行文,如书名般简洁又能激发人的探索性。
小说主角贾斯珀.格温是伦敦的一位知名作家。43岁,他突然厌倦名利生活,决定退出文坛。并在《卫报》上刊登了自己永不再做的52件事,包括写书。
随后,格温开启了重找新的生活方式的存在之旅。
故事由篇幅齐数的68个章节铺陈开来。无论读者从哪个章节开始阅读,都不会觉得突兀,而是宛如在阅读一篇篇散文,亦或者在观赏一部部独幕剧。
跟随巴里科简约、富有节奏感和艺术性的笔触,你陷入剧情之中,如侦探般地想急切地寻找到主人公格温新生活的样貌。
同时,你也能感受到格温起初成为“隐形人”的自由与惬意,其后又迷失在无事可做的巨大心理空洞。
所有的一切又推动着格温开始反思——决定做“抄写员”——为人们“写”画像。
“写”画像的过程,则是故事中极为迷人的部分。也映衬了巴里科在创作小说中的一些后现代主义性。事实上,他就是意大利现代主义著名作家。
格温,精挑细选地租了一个旧厂房,作为“画像室”。厂房内的布置如他在写作中遣词造句那般,追求精准:
背景音乐:要优雅。“开始的声音像是叶子在风中被卷着向前走,很轻盈地向前推进,听到的声音都很随意,像是偶然出现的。”
灯泡:18只小灯泡,有一种“天真”的灯光,每天四小时,32天的寿命。灯泡会在760个小时-830个小时间逐个熄灭,没有顺序,没有闪光,很安静。
还有一张床、一张沙发,几张椅子。
随后,格温邀请了10位女人和男人。让他们褪去身上的衣物,在画室随意行走、坐卧。
空间、声音、灯光、人物,此时此刻的格温与他要观察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共同的“存在场”。他观察他们,并为他们“写”画像——写下他们灵魂深处的故事,带领他们“踏上回家的路”。
这,非常美好。
旋即,格温消失了。
在书中,巴里科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格温去了哪儿。而是很巧妙地通过吕蓓卡的描述——格温第一位女模特兼助理,让我们得知——格温用化名仍在继续写小说,并将他模特的故事穿插其中。
因为,格温深信:“我们不是一些人物,我们是故事。”“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本书中的几页。”
周遭的人、事、物以一种几乎难以察觉的方式改变着我们、打动我们、召唤着我们。我们是一些叙事的总和。
巴里科说,这本书所要讲述的是——在发生了一些事情之后,人们是如何重新找回旧日所爱的东西。
假若,当你读完这部小说时,感受到的主题另有旨趣。无妨。毕竟每个人的生命体验,都能与小说碰撞出不同的火花。
哪怕毫无感受,那也是一种感受,因为它已独属于你自己叙事的一部分,无法分割,更无从消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