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送闺女去上学,开车到新中大道路上的时候,红绿灯坏了,南来北往的车这下是真的聚集到了一起,送孩的赶着送娃,上班的忙着上班,电动车、三轮车、骑车都挤到了一起。电动和三轮还好,因为车比较小,车身灵活,可以逮着空隙就插进去。但是汽车则不行,大家都想快点开车过了这条马路,而因为没有红绿灯,自然是抓住一切机会就钻进去,都不想让一下对方,也都觉得对方应该让一下自己,一时间交通瘫痪了。
我送去的路上,向南的车辆还比较少,可能很多人都是往北边开车去上班的,我是自东向西行驶,差不多等了五分钟左右过去了,拐回来的路上,车辆多了起来,各不相让。路口站了一个交警智慧,但是我发现作用也不是太大。
没有了红绿灯,大家也不害怕违章,随之而来的就是每个人都想赶时间,规则,在这一刻荡然无存。
在没有规则约束的情况下,人们的行为为何会变得如此无序?是因为没有了外在的监管和惩罚机制,人们的内在道德约束也随之消失了吗?还是说,在面对时间压力和自身利益时,人们更容易选择忽视规则,追求个人便利?
规则,是社会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和秩序而制定的一系列行为准则。它们不仅规范了我们的行为,更在无形中塑造了我们的价值观和道德底线。当规则存在时,我们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当规则缺失时,我们的行为往往变得无所适从,甚至可能滑向道德的深渊。例如没有红绿灯的存在,我们的交通会陷入无序,大家按照自己的想法行驶,而这背后是安全的隐患。
没有规则,并不意味着人们就没有底线。因为没有任何惩罚措施,大家可以为所欲为,当外在的规则消失时,内在的底线便成为了衡量一个人行为是否正当的最后一道防线。正如走在没有红绿灯的路上,大家都在无序的朝前走,如果自己一定要说坚持马路规则,那么可能带来的就是永远过不去马路这个后果。没有红绿灯的时候,人们的底线是不出交通事故就好。因为交通事故是受到规则的制约的。加入没有受到限制呢?正如红绿灯坏了,那么摄像头自然也是坏的,自然也没有闯红绿灯这一说,所以大家都在闯红灯、压线灯。也就是说,其实离我们的底线在不断地降低。在利益面前,在压力之下,有些人可能会选择突破底线,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来换取自己的便利。
交通拥堵转移到学校教育环境,我们不难发现,规则同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学校作为培养未来社会公民的重要场所,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道德品质。在学校中,规则无处不在。从按时上课、完成作业到遵守校规校纪,每一项规则都是对学生行为的一种规范和引导。通过遵守规则,学生们学会了尊重他人、承担责任、合作共赢等社会基本准则。这些准则不仅有助于他们在学校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将伴随他们一生,成为他们走向社会后的重要财富。
然而,如果学校缺乏规则意识的培养,或者规则得不到有效执行,那么学生们的行为将变得无序和混乱。他们可能会变得自私自利、无视他人感受、缺乏责任感。这样的学生,在未来的社会中将难以立足,更无法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如果学校没有规定禁止带零食入校这条,我们想象一下,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下面吃东西,边吃边听课,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这是尊敬的行为吗?
没有规则,人的底线在哪里?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规则的存在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至关重要。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内在的底线和道德约束同样不可或缺。只有当我们既遵守外在的规则,又坚守内在的底线时,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社会公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