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丫头篇
周六晚上,我们请农夫侄子一家老小吃饭,以答谢他中秋节送来了水果作为节日的问候。丫头对外出吃饭没兴趣,她不想见她的堂哥,也不想见她那个顽皮的侄子,不想被喊姑姑。她想找借口不去——正好因为调休,周五晚上的网课调到了周六晚上,成全了她。我们出门时,她开开心心把笔记本电脑搬进房间,准备上课。她爹看到她没带鼠标垫,就给她送去。她觉得鼠标垫是多余的,她不需要。确实,光电鼠标没有鼠标垫也一样用。农夫则习惯用鼠标,觉得有比没有好,坚持把鼠标垫给她垫上。丫头为此吼了他:“都说了不用,拿出去,拿出去!你这个男人就是啰嗦!"
本来已经一脚迈出门了的我,转身回来,冲到她跟前厉声质问她:“他是不是你爸?!你什么态度?!”
一向温和的老母亲毫无征兆地发飚。我的态度吓懵了她,她惶恐地看着我,并且承诺:“对不起,我态度不好,我改好吗?”说着眼泪都快下来了。
我没有再跟她废话,只告诉她长幼要有序,要尊敬父母,要懂得感恩,爸爸就是想让你用得舒服点儿。想必我们出门后,她也会想很多。
学校老师一再提醒家长,很多初中阶段的孩子,正值青春叛逆期,家长要注意引导。的确,不少初中阶段的孩子,满面的青春痘,成长激素过盛,每天说话都像吃了枪药一样。
丫头近来说话也常常有些冲,很没有耐心,动不动就提高声音吼。晚上回来,我同她谈了一通,其中谈得最多的是“孝”文化。中国千百年来,提倡以孝治天下,“孝”在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明孝陵就是个例子,马皇后死后被封为“孝慈”皇后,除了歌颂她本人,就是为了感召天下人践行孝道。如今我们的社会也广泛推行传承家风的家国文化,“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样的标语在地铁站随处可见,新二十四孝的宣教图文在社区里随处可见,这跟《论语》中,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是一样的道理。我们不能光会背,却不懂其意思,不去贱行吧。
我知道丫头懂得这些道理,只是青春期的她越来越喜欢独处,而不想被父母打扰甚至监督,她甚至巴不得我们快点出门去,吃饭时间长一点,晚一点回来。
二 朋友篇
1.朋友A
丫头班上一个同学参加校运会得奖,大家都在群上祝贺,但她的家长却表示,其他方面还需努力,并且在群上说这孩子近来脾气太大,想跟她好好说句话太难,希望学校有更多的运动项目,把孩子的成长激素分解掉。换作我,是不会在有全班同学家长和老师的群上这样说自己孩子的,不给孩子留面子,只会换来孩子不给自己留面子,甚至顶撞、反击。
前阵子,这个孩子的妈妈也曾在家长群上咨询作业托管的事,她表示需要找个托管机构抓孩子作业,因为她管不了这个孩子了,说什么都不听,到家让写作业迟迟不开工,每天都拖拉到很晚……看着孩子每天到十一二点还在写作业,第二天又起不来,她就气不打一处来。
青春期的孩子不好管,又何止这一家。
2.朋友B
一位好友的孩子打小有个性,原则性极强,对志不同道不合者,向来从不包容。到了初中,一天到晚就惹事。用孩子妈妈的话讲,这孩子就是一根搅屎棍。而孩子则说,即使做搅屎棍,她也要做搅得最出色的那一根。因为孩子这种性格,平日与同学的摩擦不断,家长经常被老师请为座上宾。孩子的妈妈成天为这孩子提心吊胆,生怕哪天惹出什么难以收场的大事。
在家呢,母女俩常常是水火不容的态势,除了言语攻击,甚至还有肢体碰撞。总之,台灯、窗玻璃打碎已经不是第一回了。每每提及这孩子,母亲真是叹息响亮,叹自己上辈子做了什么孽,生了这么一个来报仇的。
3.朋友C
十一假期,我们约丫头的发小一起玩,她父母说回老家。前几天,她发小的妈妈郁闷至极,才吐槽孩子从十一前就住院一段时间了,至今没出院。
这个孩子,一言难尽。
小学毕业,她以优异成绩考进了重点私立学校重点班,但上了初中,这个孩子偏科严重,出现了瘸腿的现象。偏偏孩子要强,好面子,精神上备受打击,在家便各种闹,考试日总想回避上学,逃避考试,在校扬言要自杀,声称自己长期服用精神疾病药物……终于,家长在学校劝说下,带孩子看了精神科,孩子被精神科医生诊断为有精神疾病,入院治疗!孩子也乐得接受治疗,不想出院了。
可是我们都知道,只要满足孩子吃喝玩乐穿的要求,她好得很,并不像个有精神疾病的孩子,她学习也不算太差。孩子真的有精神疾病吗?未必。
学校建议给孩子休学一年,家长不甘心,想给孩子转学到公办学校,可孩子无论如何不想转学,也不想休学,坚持说等出院了还回学校读书。家长被折磨得消瘦,却毫无办法。最近孩子的妈妈也开始钻研起青春期心理学了,期盼着有一天帮助孩子走出青春的泥淖。
孩子的青春叛逆期,催生了很多父母的白发。青春到底是个什么鬼样子,家长也说不清。大概青春就是还没长大吧。什么时候,孩子明白了青春是奋斗的样子,那才是真正的长大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