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横波 网图侵删
书是阅读越有味道。今晨读《柳传》第三页,有牧斋言及柳如是之语“天下风流佳丽,独王修微杨宛如与君鼎足而三。何可使许霞城茅止生专国士名姝之目”,自以为也是风流倜傥之人,在风流雅事上不能亚于许舆卿、茅止生也,遂有迎娶柳如是之雅闻也。顾苓顾美云其意为彰显乃师之豁达,未思及牧斋乃六十老翁,而许、茅皆三四十壮年后生也。吾乡有余语“谁年轻不打碎一两个黑碗”,意谓年轻风流可以理解。年老再打黑碗,是不正经也。也是,正经人谁写诗啊。
因作名字索引,遂查阅王修微等人字号,未料有大发现,古把秦淮八艳之名号搜索了一遍:顾横波(1619年-1664年)原名顾媚,又名眉,字眉生,别字后生,号横波;寇白门(1624年-?),名湄,字白门;马湘兰(1548年—1604年),名马守真,因擅画兰竹,故字湘兰。小字玄儿,又字月娇,号朔兰;柳如是(1618年-1664年),后改名是,字如是,又称河东君,又号蘼芜君、影怜、我闻居士;杨宛(?—1644),字宛叔,一作宛若,明末歌妓。有所见,名字和字号大体相同也。
先言古代名、字、号之取法。古之幼童近3个月,由父取名,此即《仪礼·丧服》中所谓“故子生三月,则父名之。”取“字”,则20岁左右行成人礼(即冠礼)时,《礼记. 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许嫁,笄而字”。即言男子二十加冠、女子十五及笄,示已成人,可参加社会交往(女子主要是出嫁),应在“名”之后,再加“字”。名所用字多特定含意,此意并同时出现之“字”更为清晰。“字”为“名”之解释和补充,与“名”相表里,故称“表字”也。《仪礼·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且表字多有老师、先生、前辈取,为誉极大。传言湘军名将鲍超家贫,无以求学。为湘军战将后,因作战勇敢,其初字春亭,后为曾国藩改为春霆,其人常以此自诩。号,是指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称。号多为自己所起,亦有他人所起。与名、字无联系。在古人称谓中,别号亦常作为称呼之用。
观前言,则可解释八艳之名、字、号相似之因。首先,此类人亦有羞耻感。或言真正之妓,无论何时,腰间缠一红丝,意喻“非一丝不挂”也,其自尊若是。故而不用原来之姓,或是老鸨自小养育,随其姓。比如柳如是,原姓杨,以柳为姓者,杨柳并称也。再,其名亦改,为此类取名者,非文人墨士,自是不能文质彬彬;兼之其名应好记,上口,便于传播。故而可俗可雅,但须朗朗上口。三,取其字号者,或为艳名,或为加深名之印象,故而与名相近,或者直接用名字也、
读书至此,虽欲笺释,有所思,必为文。此则之作,感慨旧时女子之沦落者,悲惨之一线,如名字者,尤如是也。叹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