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找回自己:如何度过人生重要的转折期》
心理学博士、资深心理咨询师、心理作家陈海贤在2024首届中国心理学应用发展大会上的分享
第一次听说陈海贤,是因为朋友给我推荐了一本他写的畅销书《了不起的我》,这本书口碑非常好,不过可能由于我之前已有的心理学基础,并没有太多启发。
第二次听说陈海贤,也是因为朋友转发给我的2025年第二届中国心理学应用发展大会上陈海贤的直播。陈喜欢看电影,喜欢用电影来说心理,这一点让我很喜欢。
于是我翻看了他在2024年心理大会的演讲,听他说到一个美国妈妈把十几箱叠放的可乐箱子一箱一箱费劲搬开,就因为儿子说想喝最底下一箱的可乐。他说可能会有很多人不理解,说美国妈妈会不会太宠溺孩子了,哪个箱子里的可乐不是一样啊。
他说,孩子的真实需求很重要,他会表达自己想要什么很重要,他想要什么东西本身没有错很重要,他因为自己真实的想要不带来羞耻感很重要。
这个故事和他的心理解读让我印象深刻。是啊,有多少人不知道、不敢要、羞于自己想要的呢。又有多少人压抑着自己的合理想要以免被评判被孤立呢?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陈提到一个故事,一个在重男轻女家庭成长起来的事业成功女性说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句话让人震惊。为什么她会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心理学角度是通过模糊自己和自己的想要,来规避求而不得的痛苦,规避与他人发生冲突。
他说有时候这是一种适应,通过把自己消失的方式来适应无奈的现实。(此处想到那不勒斯四部曲里消失的利拉)人会以“失去自我”的方式去适应现实。
加缪说过一句很犀利的话,很多人的自我其实是他人。
陈提到了一部电影《至暗时刻》,丘吉尔就经过了自我认识的三个阶段,从第一个阶段盲目乐观扭曲现实,
到第二阶段受困现实,
再到第三阶段超越现实。他说电影里有一句话代表了丘吉尔自识水平发生了改变,有了质的飞跃,表明他超越了现实。
“如果我们悠久的岛国历史终将画上句点,那么只有当我们所有人倒在这片土地上,被自己的鲜血封喉时才行!”
这就进入了第三阶段超越现实。结果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做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因为那个才是我们自己。一个国家是这样,一个人也是这样,我们在这个时候超越了现实。
他选择的依据从遵循现实的利弊得失来到了我们国家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我们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身上。他超越了这么重大的现实。
很多时候,人们的“不敢做”最主要的原因是“不敢当”,不敢承担后果。不敢选择、不敢决定、不敢坚持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因为不敢承担被抛弃、被孤立评判、被否定、被评判的后果,人性啊就是需要安全感、需要归属感、需要成就感和价值感。
而人生很重要的一环“我们需要超越现实的利弊得失,来确立我是谁”。
陈还提到一部电影《千年女优》。讲述的是女优受诅咒,她每次轮回都会去见一个男人,男人会爱上她,但是找不到她。在最后一世轮回,明明知道没有任何结果,女优毅然决然乘上有去无回的火箭去火星找那个男人。
别人不理解,女优却说“因为我喜欢那个追求爱情的自己。”喜欢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回报。
这个电影其实不是爱情主题,而是自由主题,超越现实利弊得失去看自己到底要什么。
自由的本质是什么?从我出发去评价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什么值得,什么不值得。是你的喜物爱好,你在为万物立法。
当我们进入超越现实的阶段:
我们会
相信先于看见;
以信念(价值观)而非利弊作为判断依据;
用这种价值观创造现实;
内心的笃定和从容。
我也是有力量的,我是有能力掌控一些东西的,这种力量感有时候比结果重要。
失败是很重的感觉,它是心理上真实的疼痛,它给你带来挫败感,让你觉得自己没能力,给你带来羞耻感觉得自己配不上这个。所以为了避开失败,我们会避开尝试。
你喜欢现在的自己吗?如果你不喜欢,你做什么才能更喜欢你自己?
陈最后分享了他采访一个耄耋老企业家,问他最好的作品是什么,老人说我好的作品是我度过的时光。
这句话狠狠砸在了我的心上,是的,我最好的作品也是我度过的时光。相信种子,相信岁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