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的动机分为三大类:经济动机、社会动机和道德动机,如果说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动机的学科,那么统计学让我们可以看见很多行为背后的运作机理。
我们大多数人已经不会惊讶于人们在面对利益时候的选择,并且在一个又一个的事例出现以后我们还会带着一副我早就知道的神情说着:你看,这就是人性。
虽然经济学总是假设人是纯理性动物,可是我们也不能忽略道德动机和社会动机对人们行为的影响。
书里有这么一个事例,美国有一个卖百吉饼的老板,他卖饼的方式是每天一大早将百吉饼和一个投币篮放在各家公司的餐室里,中午再回来收走钱和剩余的百吉饼,这是一种全凭自觉的生意方式,老板几年间业务就遍及140家公司。
由于老板是研究员出生,习惯于统计工作数据,于是我们有幸看到一组长时间的、真实的白领信用数据。
首先,老板将收钱的工具由无盖子的篮子改成有盖子的可投币的罐子,最后改成钉死的只留顶部缺口的夹板箱(我想大部分人都见过寺院的那种功德箱),留下的数据也很有意思,首先是无盖的篮子里的钱经常会不翼而飞,而换成有盖的罐子以后会好一点,但是也是会有不见钱的情况,换成夹板箱以后效果很好,每年送7000次钱箱到各个公司,平均只被偷过一次。
老板的百吉饼每日的付款率都不到95%,他渐渐也发现付款率之要超过90%就算是“诚信”的公司,付款率到80%—90%都算还过得去的公司。
但是你看,即使是这样同一群人,每天会偷走10%的百吉饼,却几乎从未堕落到偷钱箱的地步。这体现了社会对偷窃这种行为有着各自的认识底线。
百吉饼的付款率也不是一成不变,天气、节假日对他都会有不同影响,比较特别的是911事件以后付款率立即上涨了2%,并且此后再未出现明显回落。
书中说:如果说道德代表着在人类心目中,这个世界应该如何运转,而经济学代表着其实际的表述方式。
那么也许,如果经济动机是人类行为的指引,那么道德动机则是人类自我控制的底线。
亚当·斯密认为:“无论人类被描写得有多么自私,其本性之中显然有某些原则,令其关注他人的命运,让他人的幸福成为对其来说不可缺少的东西,尽管除了眼见此种情景所获得的满足之外,他从中一无所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