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堡文化研究 第266期
作者:赵勃
编辑:秦陇华

1979年结识和谷以来,不论他在西安,还是远去海南,我俩一直保持着联系。至今我还保存了和谷写给我的十八封信。三十七年的交往,让我了解他文学创作路上的有些事,今日想起来仍历历在目,不吐不快,不写出来担心被时间淹没。故而于今记述下来,和文学爱好者及关心文学的人们分享。
七天七夜黑池塬
和谷撰写黑池塬先进村的报告文学之后,写了几篇相关散文。《皂角树》发表于1987年6月27日人民日报,《煤黑子舞步》发表于1988年3月20日人民日报,《黄与黑》发表于1988年4月10日光明日报。
1986年11月的一天,和谷来到铜川人民广播电台,商量找一个人陪他去黑池塬。他说:报刊约他写个先进农村的稿子,黑池塬当时的小煤窑生产很红火,农业生产也不错,社员日子比其它一些生产队过得好。他和当地有关部门商量后,决定采访黑池塬。他外爷外婆家在黑池塬,村党支部书记张振杰就是他表叔,好多人都是熟人,担心他一个人去,舅家人之间的纠葛容易影响采访。经编辑部商量,鉴于我对黑池塬与和谷都熟,决定我陪他上黑池塬采风。一天下午,我与和谷来到黑池塬村党支部书记张振杰办公室,和谷给张书记说明了来意。正巧铜川市委副书记常浩智和黄堡公社一位副书记到黑池塬调查研究,遇到了我俩。常书记对和谷到黑池塬采风表示欢迎和感谢,同时他对公社和村上的两位书记说:“和谷是著名作家,来黑池塬采风,你们一定要支持他的工作,同时一定要安排好他的生活。”当晚那位公社副书记和张振杰书记又把村领导班子的几个主要成员及大队会计召集到一起开会,商量配合采风事宜。一是通知干部和社员,和谷去哪里采风都要热情,问啥说啥,实事求是,想看哪就看哪。二是吃饭安排在村党支部副书记的家,妻子人干净勤快,做得一手好农家饭菜,保持城里人一日三餐的习惯。一切安排好后,第二天,和谷就按计划开始采访。

在黑池塬整整七天七夜,老家南凹近在咫尺,他也没有回家里探望父母亲。他走村入户,采访了多家农户,这些人中有老人、中年人、学生、有男有女,有方方面面的代表。接着,他重点到村办小煤窑采访,从井上看到井下,从大巷深入到采煤的工作面,走访安全员、矿长、技术员。他当回乡知青时,曾在上鸡窝“绞把”,从井下往地面提升煤,他是熟悉炭窠的。
在黑池塬陪和谷采访的间隙,我与和谷聊了他文学写作上的许多事。这时候,自从他步入文坛以来,已经发表了二百多万字的作品,其中诗歌数百首,散文、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小说、电影剧本等上百万字。他与人合作出版的集子有诗集《歌与花》、《放歌天安门》,传记文学《人民的英雄刘志丹》、《拓荒者的足印》、《李子洲》,单独出版的集子有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原野集》、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无忧树》,陕西、北京、天津还各有一本散文集待出版。
和谷是以写诗和散文进入文坛的,同时写过电影剧本《疯子画家》、《寻觅》,写过短篇小说《土地》发表于北京文学杂志,改编过电视连续剧本《铁市长》,报告文学作品有《红烛:罗健夫纪事》、《市长张铁民》、《石鲁》、《长相思在长安》、《安康城的沉浮》、《风流歌星》等,影响广泛。和谷写诗和散文成绩突出,但我认为引起读者普遍关注和广泛认可的作品还是他的报告文学,在陕西令人刮目相看,几乎是独占鳌头,《市长张铁民》在全国获奖后,他的报告文学走向了全国。

他沉思着说,不少朋友劝我继续写报告文学,我觉得报告文学有它的难处,《安康城的沉浮》写了十万字,发表出来就那么几万字,只剩了骨头,没有血肉了。作为一个作家,什么文学样式都要尝试,今后一段时间,我打算把主要精力放在写长篇小说上。我完成写黑池塬的报告文学后,想集中精力,用一段时间完成已经写了两章五万字的长篇小说《黑洞》。这部长篇计划三十万字,主要反映黄土原小煤窑开发的历史和现实生活,小说以一次煤窑事故为主线展开,通过童年的回忆、家族史、小煤窑开发史,来叙写世代生活在黄土原上的人们从地面到地下寻找人们生活的自然资源。有时人们对自然资源索取多保护的少,损害了自然资源,又对人类造成损害,小说从哲理上要探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筹划中的长篇小说,全书共十二章,每章分三节,每节用三条线展开写。一条线是现实生活,一条线是作者亲历亲感,一条线是童年的回忆、煤窑开发、家族史。小说在写法上,要打破传统的刻画人物的写法,采用散文化的结构,采用易于抒发个人对生活感受的写法,用叙述的抒情方式。
采访结束时,我祝愿他早日完成这部长篇,他深沉而自信地点了点头。之后由于生活环境的诸多因素,他的长篇小说《黑洞》仅在《长安》及《延河》杂志节选连载发表了章节,便不见下文,接着他离别西安去了海南岛,一去就是八年。在2006年出版的《和谷文集》中,收入了这部夭折了的长篇节选。
照金的六天六夜
第二次陪和谷采风是2013年11月18日到23日,历时六天。去照金采风,既感受了溪山行旅之美,红色照金之神,也为他正撰写的长篇纪实文学《照金往事》搜集了素材。
这次采风,是时任铜川市人民政府秘书长贺文涛邀请的,我向和谷转达了邀请。他当时心里有点畏寒,对我说,现在天气太冷了。我说,能有多冷,住的房子有暖气。你需要到照金深入体悟这里的一切,你正修改的《照金往事》,素材肯定不够,参观照金纪念馆可以收集到不掌握的史料,访问健在的老红军可以得到鲜活的史料,登上薛家寨可以感悟当年保卫战浓浓的炮声,深入居民新住的楼房中能感受到照金美丽乡镇建设的面貌。
我的一番话,让他爽快答应了。这天上午,我去西安接和谷,当晚入住照金书院,开始采访。他参观了照金纪念馆,并复印了一部分史料。登上薛家寨后,他感慨万千,深感过去革命胜利的不易,今日守江山的艰难。
访问89岁的老红军潘西顺时,和谷拿出一百元,动情地对潘老说,你当我是你的孙子,这钱一定要收下。潘老收钱时,我也给了潘老一百元。和谷、潘老及我一同合了影。之后,我们还上了大香山寺。

这次陪和谷采风,白天忙忙碌碌,晚上我俩住一个房子,几乎天天都要聊到凌晨一点多,最晚时到凌晨三点。我们聊人生,聊做人,聊做事,聊识人,聊交友。我们聊德与文,德不够则文不佳。聊白居易和为时而著,诗歌和为事而做,诗者根情苗,言花声实意,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我们聊各自的婚姻和家庭,彼此没有秘密,毫不遮掩,敞开心扉,各人都有各人自己难以解脱的困惑和伤心伤情之事。只能让时间去消磨一切了。
登薛家寨之后,我赋诗一首:登上八百八十台,照金美景扑面来;溪山行旅范公绘,照金光芒永不衰。和谷写成书法作品刊登于《陕西工人报》。
这次采风后,和谷修订了他的长篇纪实文学《照金往事》,由铜川市委宣传部申报入选陕西省精品创作项目。他又依据其中的故事线索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归宿》。且有散文《照金记》发表于光明日报,《薛家寨的红石子》发表于中央宣传部《党建》杂志并入选《2016中国散文排行榜》。
《陕西青年》发表了《她爱上了一个盲人》
1978年我因病在铜川市人民医院住院期间,听到人们传说护士杨德英和盲人按摩医师刘严相识相知相爱的故事,触动了我的心灵,震撼着我。于是利用治疗之外的时间,采访了杨德英、刘严以及他们的同事、领导和患者,以及为他俩证婚的市革委会主要领导、时任铜川市武装部政委丁克。采访之后,写了报告文学《爱上盲人的姑娘》。
稿子写成后,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西北大学中文系主任刘建军教授。此前,刘教授和他的几位同事,带着西北大学中文系的部分同学来铜川市广播站新闻实习,我带了沈杰等四位同学去耀县水泥厂等厂矿和农村采访。同学们写成新闻稿后,又让老师一起帮助修改。这样,我就和刘建军教授交往上了。刘教授见我喜欢文学创作,还给我赠送了他出版的书,我把稿子寄给刘教授,他便推荐给《延河》编辑李天芳,送审给散文小说组副组长路萌。路萌在来稿便签上写了一段话:“人物事迹真实生动感人,文笔顺畅生动活泼,人物的内心感情波澜描写深刻动人并感人,人物外在形象的描写也准确,全文反映真实而感人的活生生的一对新人,特别是主人公杨德英值得推崇和学习。此报告文学我以为在妇女或青年杂志发表更为适宜。”
1979年在铜川一个偶然的机遇,我把从刘建军主任手中转回来的稿子转交给了和谷。时任《陕西青年》编辑的和谷当即看了稿子,认为可以发表,他说带回西安,请领导再把把关。之后,他回信说,请单位审核事实。报告文学《爱上盲人的姑娘》发表前改为《她爱上了一个盲人》,发表在《陕西青年》1979年12月号。

一跑丢掉了一生也追不回的长篇小说
1986年11月,和谷刚在黑池塬采访完毕,并向我详细谈了他的长篇小说写作计划及已经完成的两章,还托我在铜川为他找一个能吃饭睡觉且安静的地方,他把西安的事安排好后即回铜川完成他的长篇小说。
1987年春,和谷回到铜川,准备长住下来。有一天下午近六点,和谷来到我家厨房,我妻子把菜、馍、稀饭端到桌上,正准备一起吃饭。这时,门房送来一封和谷妻子寄来的信。他拆开一看,饭也不吃,说马上得走。问他啥事?他说:儿子发高烧。他这便撒腿往二马路跑,我紧跟其后,越过红旗桥,到二马路边上,刚好过来一辆拉货车,和谷伸手一挡,车停下来,他坐到司机旁边,回西安了。这一跑,而后多年再没听和谷提过写长篇小说。他的儿子之后毕业于清华大学,赴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硕博连读,娶妻生子,定居那里已有十七年了。
事过二十年,他退休回故乡晓园后,一次以我个人名义,也代表铜川文学界朋友对和谷说,你现在应该静下来,好好写一部长篇小说。和谷答,不可能了。去年和谷和朋友一起聊天,一位厅长老乡说,和谷兄你近几年写的太快太多了,应静下心沉下身子,好好写一部轰动的长篇小说。和谷问,你能不能当上省长?你当不上省长,我也写不了轰动的长篇,政坛文坛一样。

好在不久前得知,和谷在续编《和谷文集》后八卷时,有一卷为长篇小说《还乡记》。八十年代他在《北京文学》发表过小说《土地》,写老家小煤窑的长篇小说《黑洞》在刊物连载,未能写完,去海南八年中断了。多年主要写散文、纪实、传记,作家社出版了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之一《柳公权传》。从2000年起,历经十数年断断续续写出长篇小说初稿,其中一些章节以中短篇小说或叙事散文见诸《中国作家》《天涯》《陕西文学》《延安文学》等刊物,近年又作了一番修订。
和谷的长篇小说《还乡记》,由十多篇中、短篇小说及叙事散文组成,笔调传统而现代,凝重简洁,缜密细腻,以新的目光注视旧景,以自白往事的抒情风格,着力探索历史时代与当下社会人的精神处境的变迁,阐述乡土生活现象中的人性本源与道德价值。作品以内省的人生经验,呈现出半个世纪的人间剪影,诗意丰沛,充溢着对故园刻骨铭心的眷恋,和怀旧的忧伤与浓郁的乡愁。
为此,值得期待。
写于2017年5月5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