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何况是远离故土,在万里之外,在毕业整整17年之后。
人生是一段旅程,离别是人生的本质,所有人都只是一个旅伴,和你相伴一程,然后离别,他继续他的旅程,你继续你的旅程。
相见不如怀念,因为相见时难别亦难;相见可以更好地怀念,因为对彼此有新的认识和理解。
1
今天起得有点晚,快9点才醒,有点内疚,感觉自己虚度了时光,好在是周六,心理上能接受一点。
推开窗户,又是分外妖娆。上次的银装素裹还没完全融化,这次又妖娆起来了,这妖娆的频率也太高了,老这样也不太好。好比同一个美女,尽管很靓,但如果一天到晚在你眼前晃,也会遭遇审美疲劳,让你心慌让你烦。何况晃久了,各种毛病都给晃出来了。结果,曾经,春风水里不如有你,后来,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曾经拥有,没有天长地久。这和山珍海味吃久了,想吃点萝卜白菜是一个道理。本以为他(她)是你的全部,可后来才发现其实谁也不是谁的谁,多么痛的领悟!
不过今天心情格外好,还有点小激动:同学WH约好今天过来看我,期待!应了那句老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何况是远离故土,在万里之外,在毕业整整17年之后。
微信上同学告诉我,还有差不多2小时到,已经出发差不多半个小时了。赶紧提醒他“下雪了,慢点开,注意安全。”
吃了早餐之后,就是到办公室边看文献边等待了。
2
刚来美帝时WH看到我发在群里的访学记录,当即告诉我11月会来芝加哥出差,到时来白水看我。毕业后一直没有联系,不知道他来美帝了。
一直没见有动静,昨天晚上,突然想起此事,微信上问他:“同学不是说来这边出差的?”
“对,我在LaSalle了,周末你方便的话来看看你。”
“方便方便,只要你来我哪天都方便。现在已经周五晚上了,你啥时过来?”并将详细的地址信息发给他。
回答是“明天早上启程。”
我时不时看下手机,怕他来了我却没看到信息,有点像“人约黄昏后”,哈哈。
10点40分,收到信息,他到了,下楼去接,一眼就认出来了,还是当年的模样,尽管岁月无声,有了皱纹和发际如霜,尽管一别经年。然后是打招呼,拥抱,再拥抱。异国遇故知,高不高兴,开不开心,激不激动?那是当然。
停好车,两个人一起进办公室叙旧,畅谈峥嵘岁月,回忆青春芳华。那些过往的青春岁月一下子鲜活起来,还有许多很久未曾提起甚至未曾想起的人和事都再一次被记起,仿佛就在昨天。当时可能未曾在意,但过去多年,再提起,都那么熟悉又那么亲切。
尽管当年可能也曾有些不如意,甚至小的不愉快,当时可能还比较在意,但经过岁月的洗礼和沉淀,都如过眼云烟,云淡风轻,剩下的可能就只有美好了。而且,只要怀念青春,就绕不开学校,绕不开学生时代。从这一点来说,人要学会选择性遗忘,记住那些美好的人、事、物,而将其它都尘封在记忆中,而不是相反,时不时将那些不甚美好的事物拿出来反复咀嚼,这样做除了无缘无故地降低生活品质,影响幸福体会,没任何意义。
3
WH是典型的工科男,毕业后,辗转过几个地方,转战过几家公司,都是搞技术。200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和老婆一起非常顺利地移民美帝了。刚来时也不怎么顺,学习语言,找工作,也不容易,但后来很快就进入状态,稳定下来,之后一直在一个大的能源公司从事技术工作,和家人有条不紊地过着平淡的日子。当然,“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也不是淡而无味的淡。”多数诸如此类的故事,都验证了一个真理,只要坚持学习,认真工作,勤劳肯干,内心有信仰,行为有自律,无论在哪里,都可以过得很好。而且,只有走过千山万水,才明白自己喜欢什么样的风景,只有阅人无数,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人,只有经历过生活的磨难后,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生活、理解人生、理解命运,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生活,也才能更淡定从容地处理和自己、和他人、和世界的关系。
来美帝后,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接触了不一样的人,经历了不一样的事,他很多看法变化了,能更坦然平和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包括死亡。在这一点上,我和他所见略同。死亡是人生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所谓向死而生,命中注定,逃无可逃。但国内一个普遍现象是恐惧死亡,甚至普遍忌讳死亡这个字眼,可谓谈死色变。据我观察,多数人越老越怕死,越想长生不老。追求长生不老的想法也是源远流长,从秦始皇求长生不老丹到人人都想吃唐僧肉,沿袭不断,但由于违背自然规律,注定不会如愿。加上缺乏死亡教育,又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宗教信仰,人为造成很多恐惧。好多人一旦查出患有某种重疾甚至只是某种疾病,整个精神状态就被瞬间摧毁,惶惶不可终日,与其说是疾病倒不如说是对死亡的恐惧导致的。
由此还引发另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国人过于注重养生保健,还不到40岁,就开始注重各种养生之道,生怕工作过劳,并催生了各种忽悠人的养生培训和养生产品,好多人借此闷声发大财,呵呵。曾经开过一个女同事的玩笑,我说“你坚持这样好好锻炼好好养生尽量少做事,到时活128岁,可你的朋友都死了,留下你一个,不怕寂寞孤独冷?”更值得思考的问题在于,中国人那么注重养生,也没看见平均寿命比其他国家的长,更没有实际证据证明实施各种养生大法的比别人寿命长,而且幸福感指数还全球排名很靠后。在我看来,养生这个词被各种别有用心者过度消费了,利用了老百姓怕生病怕死的心理。
在我看来,人终有一死,一般来说,既不会轻于鸿毛,也不会重于泰山,就是一种自然现象。所谓“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如此而已,所有其它都是人为赋予的意义。可以追思,可以缅怀,但无需过度悲伤,尤其是正常的老去,换个角度,其实人死后以另一种方式活着,那就是精神和灵魂,活在亲人和朋友的心底。
4
中午一起去吃了Beijing Buffet,当时还出了一会太阳。在去的路上,就在白水校园里,两个既不猥琐也不油腻身材依旧超好仍有梦想的中年男人,在冰冷的空气中用手机自拍合影,笑容一如当年的灿烂,闪发着青春的光芒。哈哈,我一直坚持认为“年龄是一个数字,青春是一种心态。”此情此景,让人留恋。多年以后再去回忆,又是多么美好。
尽管Beijing Buffet号称中餐馆,但说实话,那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中餐,当然,吃起来还不错,何况吃饭不在于吃什么,而在于和谁吃。结果,我好好吃了一顿,饭量远超平时,让餐馆老板吃了点小亏。
饭后,WH执意陪着我去买东西,也好,我一直想买一袋20磅的大米,拧起来有点重,这次正好去买了,反正他开了车。
回到寓所,席地而坐,继续聊,有说不完的话。听他讲他的美帝生活和工作,听我讲我的经历,恶补对对方17年认知的缺失。时间过得很快,下午3点半,他得赶回去了。
送他下楼,在门口再次合影,拥抱,再拥抱。他上车,发动,起步,徐徐离去。我站在雪地上,不断挥手,直到车子驶出视线。
尽管我们都说“常联系,愿以后还能再见。”可内心我们都很清楚,再见可能是个奢望。从此天各一方,相隔万里,双方都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再见的机会不能说没有,但确实不多,甚至很可能就是再也不见。人生是一段旅程,离别是人生的本质,所有人都只是一个旅伴,和你相伴一程,然后离别,他继续他的旅程,你继续你的旅程,直到生命的尽头。
相见不如怀念,因为相见时难别亦难。相见可以更好地怀念,因为对彼此有新的认识和理解。
感恩一路同行!
祝福一生安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