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夫妻间的权力之争,最受伤的是孩子

夫妻间的权力之争,最受伤的是孩子

作者: a优游 | 来源:发表于2025-10-11 21:58 被阅读0次

人到中年,本该是沉稳从容、携手共担的阶段,可同学林浩和王婧,却还在婚姻的战场上拉锯。他们的战场不大,却硝烟弥漫——客厅、餐桌、孩子的书房,处处是暗礁。导火索常常是孩子:作业写错了,谁该管?手机超时了,谁该罚?周末补课还是去爬山?一句话不对,就能引爆积压已久的怨气。

“你就惯着他吧!再这么下去,他连高中都考不上!”林浩拍桌子,声音像刀劈下来。

“你天天逼他,逼出抑郁症你就高兴了!”王婧也不示弱,眼泪和怒火一起往外涌。

他们的儿子小远,就坐在沙发角落,低头刷着手机,仿佛早已听不见父母的争吵。可我知道,他听得见——只是不再在乎了。

小时候的小远,是个眼睛亮晶晶的孩子。三岁能背唐诗,五岁能拼千块拼图,笑起来像阳光落在水面上。可如今,他十五岁,眼神涣散,背微驼,说话总是“随便”“无所谓”“你们说了算”。成绩一落千丈,老师说他“态度消极”,朋友说他“像块湿木头”。林浩和王婧互相指责,都认为问题是对方造成的,却没人意识到,真正被撕裂的,是小远的内心。

他们的教育理念,一个像铁,一个像水。林浩是典型的“虎爸”,信奉“严师出高徒”,从小远一年级开始,就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表,几点写作业、几点背英语、几点练钢琴,误差不能超过五分钟。考不到95分,就取消周末游戏时间。小远小时候还会哭,后来就不哭了,只是默默把卷子揉成一团,扔进垃圾桶。

王婧则恰恰相反。她小时候被父母严格管教,发誓绝不让孩子重复自己的痛苦。她看育儿书、听心理讲座,学的是“尊重孩子”“无条件接纳”。小远不想写作业,她就说“没关系,妈妈相信你自有节奏”;小远发脾气摔门,她就去厨房煮一碗面,轻声说“累了就吃点”。她以为这是爱,可在林浩眼里,这是“放任自流”“毁掉孩子的未来”。

小远就像站在两条背道而驰的轨道中间,被拉扯得四分五裂。他不知道该听谁的,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才对。于是,他选择了第三种方式——逃避。不争论、不努力、不期待,像一滩水,流到哪里算哪里。

青春期一到,压抑多年的情绪终于爆发。他开始顶嘴、摔门、彻夜不归。林浩气得动手,王婧哭着拦,家里像战场。有一次,小远冷冷地对林浩说:“你不是说我是废物吗?那我就废物给你看。”那一刻,林浩的手悬在半空,脸色煞白。

他们来找我,想让我“劝劝孩子”。我沉默了很久,说:“你们先别急着救孩子,先救救你们自己吧。”

夫妻之间的权力之争,从来不是谁对谁错,而是谁都不愿先放下“我才是对的”这个执念。林浩和王婧,一个用控制掩盖焦虑,一个用顺从逃避冲突,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爱”孩子,却忘了问:孩子需要怎样的爱?

孩子是最敏感的天气预报员。他能感知到家里每一丝气压的变化。当父母成为敌人,他就不知不觉成了战场上的俘虏——无论站哪一边,都是背叛。于是,他只能背叛自己:不再好奇、不再渴望、不再相信努力有意义。

小远后来去看了心理咨询。第一次谈话,他只说了三句话:“我觉得我没用”“我觉得他们不爱我”“我觉得活着挺累的”。咨询师告诉我,这不是抑郁,而是“习得性无助”——一种长期被否定、被拉扯、被忽视后的精神 shutdown。

林浩和王婧终于开始坐下来,听咨询师讲“一致性养育”“边界与联结”“情绪容器”。他们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孩子的问题,不是孩子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家庭系统的警报。

改变是缓慢的。林浩学着不再用分数定义儿子,王婧也试着在“接纳”之外加上“引导”。最难的是,他们开始承认:对方身上,也有自己学不来的部分。林浩的“规则意识”其实给了小远安全感,王婧的“情绪共情”也让小远愿意开口。他们不是敌人,而是拼图的两半。

今年春节,我见到小远。他长高了,还是有点驼背,但眼神里多了点东西——像灰烬里重新亮起的一点火星。他跟我说:“我现在觉得,做点事,好像也不是为了让他们闭嘴,而是……我自己也想试试。”

我拍拍他的肩,没说话。我知道,那一刻,他不是在“变好”,而是在“回来”——回到那个曾经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小男孩。

夫妻间的权力之争,没有赢家。但只要父母愿意先放下“我对你错”的执念,孩子就有机会从废墟里站起来。因为,孩子最需要的,不是完美的教育,而是父母站在一起,让他知道:这个世界,是安全的,是值得努力的,是他可以犯错、可以悲伤、可以重新开始的。

愿我们都能记得:家,不是战场,是港湾;孩子,不是武器,是心跳。别让他成为成人战争的牺牲品。他本该是光,只是暂时被阴影遮住了。而父母的手,就是拨开阴影的第一束力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夫妻间的权力之争,最受伤的是孩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kmmts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