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周末陪女儿到少年宫,早到了50分钟,女儿说有点累,我就建议她到少年宫课室外坐着休息,正好给她带了课外书。可是小家伙坚持要继续步行穿过花城广场到对面的图书馆看书。我开始暗示孩子说她走回来会更累,没想到小家伙笃定地说回来的路上我可以吃你买的烤鸡翅呀。到了图书馆,找到了一堆书旁的空位坐下来,女儿一眼就相中了《拇指姑娘》,我本来不想讲,因为这个故事家里的绘本加上故事书都有好几本了,也讲过无数次了。可是孩子依然非常认真地坚持和我一起把这个故事读完。刚读几页,我就发现自己错了,这个版本的《拇指姑娘》是我迄今读过最好的一本了。同一个故事,不同的翻译家,不同的插画师,带给人们很不一样的感受。又读了几本书后母女俩心满意足地又穿过花城广场,吃着烤翅走回了少年宫,整好赶上上课。
孩子上课以后,我仔细反思了这一段经历,突然就感觉到作为中年人的我思维真的好无趣,好狭隘。心里冒出任何念头的时候,心里都会自动冒出一杆无形的称去衡量所谓的性价比。我对世界似乎也没有那么热情。我以一种越来越固着的方式来应对这个世界,而不是像孩子那样满怀热情、充满期待、无比包容地和世界相处,成人的世界变得如此钝化和机械化。
三月底周五的心晴大讲堂,我的偶像允个老师讲的主题是《看见自己 看见世界》。讲到最后的时候,通透的她说总结自己多年经验,想要更好地看见自己有重要的八字建议“内观、积极沟通、接纳”。这八个字大道至简,而真正悟透,需要我们在生活中用心去感受和修行,不断地与生命对视和对话。以前我坐在老单位的礼堂里和战士们一起听允个老师讲课,也看过她的一些访谈视频资料,很欣赏她身上散发出来的那种花木兰一般的豪气。英气逼人的假想,曾经是我从军的理想状态。身为女军医的我,体能素质一般般,枪法却是极好的,有一年圣诞节打手枪是十分十中,八十一环。平时缝个眼皮之类的漂亮小手术都能给我带来一股心流的感觉,我算是一个知足常乐的小医生吧。我十年军旅懊恼的并不是没有去到军内大医院工作,而真正遗憾的是抗争救灾之类一线的前线救护我没有机会去到现场做点什么。这身军装缺少一个真实特写的“Cool”镜头。
从部队的兼职心理治疗师到如今高校的心理咨询室,心理学给了我很多滋养,内心也变得越发柔韧和坚定。有一天,给一个学生做完回访,我起身开门的时候,她按捺不住问我:“老师,我很好奇,你为什么要从内科医生转成心理治疗师”。我有点惊讶,很快答复她说“因为我更喜欢现在的工作环境”。其实我漏了后半句“我更喜欢现在的自己”。毫无疑问,从小立志学医的我有着割舍不掉的“救死扶伤的助人情结”。而高校的人文环境吸引着我,这和三甲医院有着完全不同的吸引力。曾经以为进入三甲医院是我内心的“梗”,可是没有想到我脱下军装,凌晨三点发邮件推掉的第一份面试机会就是去三甲医院的临床科室。很多人会说那是因为你不擅长高水平医疗了,所以逃避了。我却觉得一个人缺什么,就会在意什么。你身体上和现实中缺的可能无法补齐,可是心灵中缺的成分,却是可以补齐的。这就是心理学优于医学和经济学的地方。
想要“看见自己,看见世界”,我觉得用心去感受生活,坚定地去做选择很重要。我们短短的一生,所谓的“风景各异,冷暖自知”就是因为每个人有不同的感知觉、情绪、思维和意志以及做出不同的行为选择。特别喜欢一段话“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虽然证实这话并非杨绛老师所作,可是丝毫不影响,我对这句话的喜欢和认同。我很淡定地知道自己在心理学这条路上还要走很远的路。
记得大一时选拔进临床教改班的时候,当副院长温柔地问我“说说你对未来有什么规划”。平时很容易腼腆的我居然非常坦然地说:“你们知道毕淑敏吗,她以前是一位医生,但是后来她成了一名作家。我觉得我的路不会在医学领域打止,等我当医生到了一定的时候,我可能也会想写一些医生或者病人的故事或者做一些其他相关的事情”。没想到当我穿上军装以后,有一次仔细看她的文章,发现她当兵的时候居然有十年时间眼前都是白茫茫的雪山。我想也许就是这样的经历,让她想要通过文字来和更广袤的世界来对话吧。当我受组织委派参加完心理咨询师培训的时候,无意中又看到她之前的的一些文字,说她以55岁的高龄在北京接受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我并没有刻意模仿她的人生,因为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可复制的。只是我也和她一样发现了,医学虽然很神奇,却并不能让人找到最终的平和,然而文字和心理学却有这股神奇的力量。也许,这就是我迈出今天这一步的一些非理性因素吧。
三年前在上海参加为期三个月的心理医生培训时,有位和我母亲同龄的阿姨身手敏捷,乒乓球打得相当精彩,她的笑声也如孩子般清脆。这位老前辈后来从大理的军区医院临床战线上退休了,一直旅居上海从事心理治疗。前段时间我看到她发的朋友圈,描述的是和一群年轻人租住在市区别墅里的暖心故事。我忍不住留言评论道:您是在生活中旅行,在旅行中工作,在工作中生活。其实这样的状态,每个人都很想要,可是我们往往会把工作、生活、旅行分割开来。自我的不笃定,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盲目追求所谓的高性价比人生,总是会让我们最终过得似乎并不是那么如意。看不见自己的内心,不知道自己的真实需求,和世界的互动模式也就落入了俗套之中。
这段时间看到高校大学生征兵的推文,我都会在朋友圈里转发并附上正面推广词,然后立马就会有战友留言问我:“你这是真心话吗?”我答复他们道:“为什么要说假话呢?”四月份又是一年军转考试培训时,不断会有战友问我“省直和市直,公务员和高校怎么选择”的话题。我的答复是:看看你的需要是什么,你喜欢什么样的工作状态,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所以世上道路千万条,每条路上都有人。有些战友片面地认为公务员很累,高校有寒暑假很轻松。另外一些人认为高校人才济济打拼全靠实力,而公务员有铁饭碗可以一劳永逸待着直到退休。我觉得这样的眼光看待世界,都有些片面了。无怪乎,有些战友到了公务员或者事业编岗位上还有长长的一段适应期。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有时候你轻易割舍的机会,可能是别人的毕生苦苦所求。在做一些人生的重要选择时,能否“看见自己,看清世界”,显得至关重要。我能说的就是忠于自己,忠于选择。
元旦时去机场送别一位朋友,这是我当年的学霸同桌,考上了南方最好的医科大学,又读完眼科的研究生,到一个三甲医院的临床科室工作了四五年,突然就辞职了。她去了非洲,结束了长达十几年的异国恋和异国婚。她说辞职前失眠了一个月,最终还是做出了离开的决定。她说要去学语言,然后再找工作。最近联系她时,发现她已经成为了公司白领,做着翻译的工作,她的手术刀已经被收藏到了记忆的文件夹里了。可能我们会觉得她是为了家庭而牺牲了自己的前途。而我记得当时她在机场时跟我说,工作这几年,她不停地做手术几乎已经到麻木的状态,感觉自己没有专业以外的任何提升,有一种深深被耗竭的感觉。那一刻,我理解了她,把原本打算讨伐她爱人的恶语默默地收起来了。我知道,她看见了自己。
另外一位和我一起参加某三甲医院面试的转业战友,跟我讨论时也非常矛盾。他说他的职称和军衔级别都很高了,不论是到公务员还是医院工作都能选到不错的岗位,拥有高薪收入,可能公务员比医院相对还轻松些。最后我发现他的朋友圈状态更新了一张某三甲医院的夜景照片。我知道他最终还是放弃了可以轻松“喝茶”的某个舒适的公务员办公室,非常“手贱”地继续把听诊器挂上脖子了。当我问起他的选择时,他很简单地说,我只想在吃饭的时候能够找到可以聊天的人。我知道,他也看见了自己。
这段时间,给学生做心理回访,很多大三的学生,都开始有些焦虑情绪,他们在面临人生的选择譬如规划是考研考公、还是出国或者找工作,内心都开始翻腾起来。有很多的同学,花了一两个月时间,最终还是理清了自己的思路,勇敢地朝着某一条选择之路前行了。还有一些同学,还在左右彷徨。我想说,其实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选择了浪费时间不前行。
文末我想提到一首诗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选择一条路,其实并不是因为那条路“人迹更少”,而是因为踏上那条路时,我们看见了自己,也看清了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