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面对电闪雷鸣、灾难和死亡都充满了恐惧,而当时并没有足够的科学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所以我们的祖先就通过自己的想象编造故事,神话故事给人们带来了心理上的慰藉。
所以,在过去的几百万年的时间长河里,听故事一直是人们理解这个世界的主要途径。
而现在,我们已经有了现代科学,为什么学会讲故事还是这么重要呢?
现代医学证实,听故事会让大脑产生一种“催产素”,让听故事的人产生情绪,与讲故事的人建立更强的联系,从而变得更加信任对方。
同时,你要知道无论何时,坐在你对面的那个人都是一个喜欢听故事的人。所以,能讲好一个故事,无论在职场、生活都能增加你的魅力值。
讲故事最主要的目的是能让你的听众感同身受,让他能够沉浸在你讲述的故事当中,这样才能让你们的产生更紧密的联系。所以,在讲故事的时候,要描述客观的事实,而不要加以主观感受。
“请你讲述一下你的童年故事。”
“我的童年是很不快乐的,很小我就开始感觉活着压力很大,每天面对的东西太无趣了……”
这一段故事里,“不快乐”、“感觉”、“压力”和“无趣”这些描述都是主观的解释。而讲述者说出来的主观判断,实际上就是争着替听众做了这件事。如此一来,就推远了故事和听众的距离。
“如果有一部时光穿梭机,你会看到,7岁的我,面无表情的坐在一架黑色的钢琴前面。对着一个小节,从早上一直练到了下午。而此时,窗外传来了邻居家孩子的玩闹、呐喊声。”
这一段故事讲述,全是视觉、感官的画面,讲述者仅仅只是用很多细节在描述发生了什么,并没有对这一切进行任何的解释。里面的内容都在冲击你的感官,听众的脑海里一定会产生不愿意练琴的小孩子,被逼着练琴的一个画面。
心理学家默里·诺塞尔把这种方法称为:“发生了什么”方法,即故事讲述者把实际发生的事情与能够看到、闻到、尝到、听到、摸到的事实联系起来。在这种方法里,所有的判断、解释、评论、观点都被排除在外。
这里送你一部照相机,帮助你能够快速的学习到这个“发生了什么”方法。
这部照相机可以拍到以下5个内容:
1.你看到了什么?描述你所看到是事物,颜色、形状、大小等等。
2.你闻到了什么?周围的味道什么,唤起嗅觉。
3.你尝到了什么?你吃到了什么东西,米饭、零食、汽水等等。
4.你听到了什么?即外部的声音;别人说了什么,你讲了什么话、还有一些其他能够听得到的声音。
5.你摸到了什么?触摸到的东西是什么?软硬干湿?温度?
这5个东西都是这部照相机能够拍得到的事物,尽管描述它们就可以了。
以往我们会根据习惯,不自觉的在讲故事的时候加了一些照相机拍不到的事物,比如:你的感受、对这件事物的解释、内心的想法等等。
你可能会说,我们已经习惯了讲述这些心理感受和解释;这些可能利于驱动我们更好的讲述故事,同时一定会影响听众身临其境的感觉。当别人用一些你不认同的解释事实时,你一定不会无动于衷,因为判断会影响判断,意见会产生新的意见。
只有抛开一切,讲述“发生了什么”,听众才能毫无障碍的在你的故事里去产生他的感受、他的想法、他的判断。
这是讲述者与听众最好的互动方式,某种意义来讲,这是讲述者和听众一起创造了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