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参加了一场久违的读书会活动,真是感叹这个时代的瞬息万变。
当年我们用各种颜色的水彩笔在厚厚的装逼又文艺的牛皮大笔记本上写下每次读书会交流心得的年代早已一去不复返。
如今主持人熟练地拿着手机玩起了直播,在场的上镜的不上镜的都不得不直面镜头侃侃而谈,当即迎接手机屏幕上抛来的玫瑰花、泰迪熊和隔空飞吻,还有不断翻涌的对自己当天衣着打扮乃至发型脸型的实时评论。
作为当天唯一的一个80后,和我面对面聊天的是另外7个从未谋面的90后,和直播间里130多个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围观群众。尽管我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大家的热情与关注,可是没有人能够理解我当时隐藏在心里的那种心虚和促狭?
不过3年而已啊!我怎么感觉自己心还未老就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了?
当年大家在狭小而温馨的空间里细细感受初次见面的愉悦,如今却因“直播”的镜头把彼此带入一个毫无屏障的虚拟空间而不得不反思自己今天的口红有没有涂错!
当年我们读读诗说说史、诗情画意沉浸古今,如今大家直奔社会热点新闻,对“女权主义”各抒己见、直批利弊!
还有,直播间里那130个吃瓜群众是怎么回事?你们确定没有进错房间吗?你们真的是对读书会的话题感兴趣还是想泡现场的90后白衬衫帅哥?
老实说,面对着7张朝气蓬勃无所畏惧的年轻面孔,感受着130个吃瓜群众赤裸裸的情绪传达,我忽然间有了一种抽离。离开现在这个经历过人生中大部分喜怒哀乐的躯体,回到那个曾经无拘无束、狂妄自由的年纪,因为我清楚的看到和感受到,这7张面孔的后面,长着我当年也曾经拥有的一块东西——“反骨”。
02
因为自己在写公众号的缘故,我咨询了身边的一个90后帅哥,问他现在年轻人都在关注些什么?对什么感兴趣?
他说,社会热点、新闻评论啊!
我说,职场话题吸引不了90后吗?
他的回答很直白,这个话题好过时啊!(囧)
90后特别热情,给我提了很多诚恳的建议,其中一条是说:最好是写一些容易站队的话题,有理有据、分析到位、观点鲜明。
聊到这里,我忽然感觉自己脑袋后面那块“反骨”已经开始蠢蠢欲动了。曾几何时,我也如他一样,对所有的社会问题、国家政策、国际纷争都满怀着兴趣,拼命的在这个时空里找寻自己的队伍,希望看清楚所有事情的本质。也认为所有的问题都有道理可讲、都有章法可寻、都有逻辑分析得通。所以那时候我的世界,简单、直率、非黑、即白。
我也常常表达着自己的观点,希望它鲜明、独到、成熟、全面,就算是跟人家争的面红耳赤,也要把这个道理给捋顺了、摸清了。我捍卫每个人所处的立场和言论自由,却无法苟同与我的世界不一样的价值观。
我后脑勺上的那块“反骨”,是我不愿轻易与这个世界妥协的原动力,是我期待自己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能够有别与他人的标志。
03
只是时至今日,我似乎很久没有感受到它的存在了。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发现这个世界的大部分颜色都是灰色,曾经我眼中以为的“黑”与“白”随着年岁的累积、经历的丰富,逐渐淡去了原本鲜明的色彩,慢慢与这个世界融为一体,毫无边际可寻。
不是因为挫折磨平了棱角,也不是世俗蒙蔽了眼睛,而是我逐渐发现,每一种状态都有它存在的价值,每一种表象背后都有它深刻的含义。这个世界本就没有什么普世的价值观或是道理可言。所有的信仰、观点、理论,也是一批接着一批人,用自己的经历和经验、站在自己所处的立场和角度、看待和分析这个宇宙的总结,而已。
曾经让我如此分明地看待世界的那块“反骨”,越来越让我认识到自身的狭隘和浅薄。没有了那块“反骨”作祟,我越来越接受这个世界今天的样子,也越来越理解这个世界原本的逻辑。
就比如那些所谓的热点、政治,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无非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听到的,或者是背后那些利益相关者、真相操纵者希望大众看到的、听到的,我们既无法还原事情的本来面目,也无法判断事件参与者是真心还是假意。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人不得以带着面具生存,如果看不到面具背后那张真实的面孔,我们又有什么意义去评判面具的喜怒哀乐呢?
04
好像婴儿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慢慢闭合的囟门一样。每个成年人在历经风雨之后,脑袋后面的那块反骨也终究会慢慢消失。
它或许是我们不再年轻气盛的标志,也是我们终于与这个世界和解的里程碑。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混迹互联网八年的BAT老鸟,全球领先英语培训机构负责人,现就职于世界500强顶级咨询公司
(转载请注明出处或后台留言联系作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