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俗称鬼节,刚刚过去的这个日子,远在他乡的我对此并没有什么感觉,准确的说从外出读大学后就没有印象了。
说到这里,让我想起小时候跟着爷爷准备祭祖仪式的场景,也在去年暑期回老家参与到了,发现了如今仪式的变化,从繁复到简化,形式虽改,那份对祖先的敬意却从未变过。
小时候的中元节,最难忘的是手写“纸包”。爷爷会提前裁好纸,教我们小朋友用毛笔在上面写清祖先的名字、辈分,再按规矩把纸钱一份份包好,要准备整整一天,手都写累。
那时的仪式感藏在一笔一画里,这是对逝去亲人的郑重念想。烧纸时,几大堆纸包堆得老高,火光映着每个人的脸,爷爷还会念叨着让祖先“收好”,那份虔诚至今记得清晰。
如今的仪式简单多了,去年我第一次见老家用现成的祭品,印好格式的纸袋子,只要填上名字就能用,里面的“纸钱”“祭品”也是现成的,不用再手写、分装,半小时就能准备好。今年中元节,看公公发来的祭祖照片,也是这样的简化形式,没有了当年手写纸包的耗时,却依然保留了烧纸的环节。
简化的仪式似乎少了点“味道”,但变的是流程,不变的是心意。上一辈重视仪式,是一代代流传下来的习惯,且当时也没有现在这样好的条件;我们这一代简化流程,源于生活节奏变快,且生活效率变高了,但依然会在这一天想起逝去的亲人,会认真准备祭品,会在心里默念牵挂。
哪怕未来农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仪式可能会有新的形式,但那份“不忘本”的念想,一定会一代代传下去。对祖先的敬意还在,对亲人的思念还在,这份传承也不会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