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苏童的这篇《白雪猪头》就像家长理短,吃上的一顿家常便饭。家常便饭常见常吃,如何吃得有滋有味,还得看人家大作家怎么写。
它主要讲那个买东西都需要票的年代,我身为几个孩子的母亲,为了满足孩子的胃口,半夜起床买猪头肉未果和卖掌管着猪头肉分配权的张云兰发生争执而得罪了她。事后为了孩子的胃和身体,在邻居的调和下,我主动认错道歉,甚至讨好巴结张云兰为他的孩子做裤子,最终得到了猪头肉的一个故事。
小说结构:开始:我因早起买肉未果和张云兰闹矛盾
发展:为了孩子吃上肉,在邻居搭线下我向张云兰认错,买好,帮他们家孩子做裤子。
高潮:张云兰调走,我白忙一场还被家人嘲笑。
结尾:除夕前夜,张云兰冒雪送来两头猪头肉。
故事意蕴:母爱,互帮互助的邻里关系,自尊,公平等。
在苏童这篇朴素又亲切的《白雪猪头》的小文里,我读到的首先是邻里长短和那些明里暗里的关系。一位母亲为了孩子,可以压制火气,放下自尊,在家人都轻视的举动中买好那些手握权利的人,也侧面体现了母亲的无私和容量,和底层人的无奈与被欺负,没有公正可言的现实。
而看似家长里短般的小文,而让人眼前一亮的亮点是文章的题目,与张云兰冒雪送来的两头猪头的结果。
无论是在乡下还是在城里,有权没权就是一道分水岭,把人分成了两个世界。就像文里卖猪头的张云兰。众目睽睽之下,明明抬进去八个猪头,而卖出来的就四头,我半夜起来排队,排到第六,而排第五的绍兴奶奶就开始买不到了。
眼看轮到自己买,然后就卖完了,明明知道她藏的有,人家就是一个不卖不承认,大伙为了不得罪张云兰,而纷纷战队张云兰,任谁遭了这不公平待遇,都要上前理论一番,可有又什么用,大伙不支持你,分配权在人家手里,只能愤愤不平又无可奈何。
不得不说,苏童把我的情绪写得很真实,真实的情绪体现不公的现实。
可孩子要吃肉,要长个,眼看和张云兰关系好的邻居很容易就买到了猪头肉,还是整个的,还是本来是她排队而得的,却只能羡慕,只能委屈,最后只能低头,向张云兰的权势低头,向现实低头。
人与人之间本质上就是一种交换。这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却又不得不说,生活中确实如此。
我靠得裁缝的手艺不错,常帮邻居做些衣服什么的。邻居自然也不亏我,给我布料,给我各种票。也是这种交换,邻居掌管着糖的分配权,这种有着权利的人又进一步拉进了有权利的人的关系。这也是邻居和张云兰关系不错,不用排队能轻松买到猪头肉的原因。
也是这层关系成了搭建和修复我和张云兰关系的重点。张云兰也是几个孩子的母亲,她确实不缺肉也可能不缺布料,但她却把布料变成裤子的手艺,而我正好有这种手艺,这就有了交换的可能。
我在临近年关的忙碌之际,帮张云兰给孩子做了五条裤子,冷落了自己的孩子,家人还不理解这种买好行为。就在眼看着猪头肉有着落的时候,张云兰被调走了,到手的猪头肉再一次飞了,这里的我不仅仅是愤怒了,她要接受和安抚邻居的歉意,还要承受家人的抱怨,更要接受现实的难堪。
年终究要来的,生活还是要继续的。就在大家都接受了吃不到猪头肉的现实时,除夕前夜的凌晨,张云兰冒雪送来两头猪头肉,还苦等了一阵子,还为我两个光着脚丫子的孩子,穿上了高品质的尼龙袜。
这就是现实,你付出了,结果就出来了,只是可能不在你期待的时间点上。你因某事恨它骂它,最后反而它来帮你额外完成了某事,真是让人有种哭笑不得又有点被触动的感觉。这大概就是朴素的邻里关系吧,你帮我,我也来帮你。这也是共同的母性光辉吧,大家都是几个孩子的母亲,都想在大过年的在吃穿上满足孩子需求,这就是为什么我熬夜做裤子,张云兰冒雪送猪头肉的共性。
个人尊严看似大,可是在需求方面就小了。权利看似大,在人情方面就小了。
而交换,尤其是私底下的交换,并不光明,作者便设置在大雪纷飞的夜里,完成了兑现。
这大概就是我们中国特有的人情世故吧,大与小,明与暗,相互交接转换,却又处处可见,就像讲吃饱饭,坐下来谈论着邻里长短。这长短谁又能谈得清呢,昨天的维护公平正义的人,今天就开始了暗地里的交易,所以吃饱穿暖最重要,其他都是扯蛋,所以大家总也有聊不完的邻里长短,扯不完的蛋。生活还得继续,白雪猪头还在发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