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智瑶
(1)智瑶的致命弱点
虽然智瑶很有才能,但是智瑶生性贪婪,这很危险。他傲气凌人、喜欢欺负人、羞辱人,这样会树敌太多,非常危险。智瑶继承了智家,智家恐怕难逃灭门的命运。
(2)送钟灭繇
智瑶为了灭繇,故意在晋国铸大钟送给繇,而繇地处晋国以北,放牧为生,都是山路。晋国送钟给繇后,繇来拉运大钟,边修路边拉钟。而钟到达繇后,晋国军队顺着大路杀过来,灭了繇。
(3)虎狼理论
智瑶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在智家流传,这就是“虎狼理论”。
在草原上,狼的数量远远多过老虎。可是,为什么老虎是百兽之王,而狼不是呢?成群的牛羊被老虎追赶,却不敢与老虎搏斗,为什么呢?
老虎之所以为百兽之王,在于它们对拜寿的震慑,震慑比实力更管用。
智家的实力固然强,但是如果另外三家联合起来对付他,他一定落在下风。所以,维持震慑力是正道。
这,就是智瑶的“虎狼理论”,并且,他一直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实行自己的计划。
(4)赵无恤谈胜利
我们在晋阳城被围困三年,大家都很随便,忘记了礼节,只有高赫随时随地不失君臣之礼。你们虽然有功,但是你们都骄傲了,只有高赫随时明白自己的位置。所以,高赫头等奖。
那么,赵无恤到底想干什么呢?他想告诉大家:能力不重要,成绩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对我忠诚。
从另一个角度说,张孟谈知道赵无恤开始嫉妒自己防范自己了。因为他自己感觉得到,现在整个晋国都在说张孟谈如何设计灭了智家,而没有人说赵无恤。即便在赵家,人们对张孟谈的尊重远远高于赵无恤。
还有一点其实也很重要,那就是智瑶对张孟谈的尊重以及对他的承诺。虽然赵无恤嘴上不说,他的心里一定造就怀疑张孟谈为自己留了后路。
张孟谈想起范蠡和文种的故事,所以他知道,自己应该识趣一点了。
(5)智瑶总结
以个人才能来论,智瑶不仅在当时没有敌手,甚至可能超过了春秋五霸。可是,与春秋五霸不同的是,他的手下没有管仲、狐偃、先轸、范蠡这样的人,他本人也没有楚庄王那种反省精神。
所以,智瑶所缺乏的不是才能,也不是所谓德,而是纠错能力。
从智瑶的理论到他所指挥的诸多战役来看,智瑶绝对称得上英明伟大,问题也恰在于此,正因为一系列的英明伟大,使得智瑶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绝对的信心,谋士们也对智瑶崇拜得五体投地,即便有郗疵这样不断提不同意见的人,他的意见也是不可能被采纳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智瑶的失败要归咎于智瑶太过英明伟大了。
那么,苻坚为什么最终失败呢?因为王猛去世之后,再也没有人能影响苻坚,即便他错了,也无法纠正。
其实,在很多时候,人们所比的不是谁做对更多的事情,而是谁能少犯错误,谁能在关键时刻不犯错误,就像下围棋一样。而少犯错误,依靠的就是纠错的能力。
在过去,我们往往忽略或者轻视纠错能力,但是从现代的角度来看,纠错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无论对一个人、一个组织还是一个国家,纠错能力事关生死。
而一个组织、一个国家纠错能力的保持、建立和加强,不能依赖于刘邦这样的天生能力和楚庄王这样的自觉反省,而应从制度上进行保障。也就是说,要建立纠错机制。
为什么有的国家很少犯错,即便犯错,也能很快地纠正过来并且不会重犯?因为他们有合理的纠错制度。
现代社会纠错机制的建立需要几个方面的配合。
第一,要禁绝个人崇拜,个人崇拜必然导致纠错能力的丧失。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在组织架构中受到约束。
第二,需要自由的表达空间,需要对不同意见的包容和提倡,所有的一言堂,所有对不同意见的打击都必然导致纠错能力的丧失。
第三,要有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双重监督。
第四,要有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并坚定执行。
不论领导人如何强大,纠错制度都是必要的。领导人越强大,纠错制度就必须执行得越严厉。
如果没有纠错能力,上帝也会灭亡。
这,才应该是智瑶为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的教训。
(6)智瑶该如何做?
一是可以像之前晋国各家族联合灭一家情况一样,多家联合兵力共同灭一家一块宗地进行“投名状”,就如共同对付赵无恤。
二是在围晋阳时,“围三放一”,并通过射箭、投掷等方式向晋阳内散发大量“投降优惠政策”宣传单,动摇晋阳内部人心。
三是准备打持久战,在晋阳城外,三个方位筑城严守,并在城外开荒屯兵,围而不攻,消耗晋阳粮草。
四是城破后,投降不杀,赵氏只杀赵无恤及其铁杆死忠之人,其余赵氏族人优待,异地看管安置。
02 李悝
(1)变革
公布刑法,正式将士阶层纳入刑法适用范围,与农工商并列。
魏国的情况已经非常严重,可以说已经养痈成患,仅仅将刑法适用于士已不足以震慑,所以要重新制定刑法。
矫枉需要过正。如果不用重罚,则犯罪难以遏制,其结果是更多的人受到惩罚,砍手砍脚的将不计其数,而如果轻罪重罚,人们就不敢去犯重罪,反而砍手砍脚的人会少。
李悝准备的是一套《法经》,根据历史记载,这是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典。
新的法令归为两个方面:第一,全力发展农业,鼓励士参加农业活动;第二,整顿现有的各种封地,收回部分人的继承权,其土地分给士。
这次改革首先要解决士的生存问题,其次要发展农业。
另一方面,有大量的荒地等待开垦。
李悝认为可以参照当年管仲在齐国的做法,实行“尽地力”和“平籴法”。
简单说来,尽地力就是统一分配农民耕地,督促农民勤于耕作,精耕细作,增加生产。当然,这包括原先的土地以及待开垦的荒地,而士们就在这次重新分配中获得了土地。
平籴法是国家在丰收时平价收购粮食储存,发生饥荒时又平价卖给农民,取有余以补不足,以防谷物甚贵而扰民,或甚贱而伤农。具体而言就是将丰年分成大熟、中熟、小熟三个等级,按比例向农民籴粮;把荒年也分成大饥、中饥、小饥,在大饥之年把大熟之年所籴的粮食发放给农民,其余则类推。这样可以使饥岁的粮价不致猛涨,农民也不会因此而逃亡或流散。
李悝变法是战国的第一次变法,也是中国历史有记载的第一次变法。对于李悝这个人甚至魏国的变法,历史上的记载不多。究其原因,除了秦朝焚毁各国史书导致记载不全,恐怕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这次变法相对温和,没有引发剧烈的国内矛盾,因此看上去并不精彩。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正因为这次变法没有发生太多的“故事”,更看出这次变法的可贵之处。换言之,所有那些避免了波澜壮阔的变法,恰恰是能够让国内更稳定、百姓生活更富足的变法。
事实上,李悝的变法顺应了历史的要求,也顺应了当时魏国人们的期盼。
《法经》第一个不同之处在于轻罪重罚的原则,这在从前是没有的。之所以轻罪重罚,在于当时犯罪率太高,不如此不足以遏制。从政治角度来说,《法经》解决的事当时的主要社会矛盾。
《法经》的第二个不同之处在于正式将“士”这个阶层纳入了刑罚的范畴。模糊地带被清除了,过去心存侥幸的人群不得不面对现实,收敛自己行为了。
李悝变法使得魏国民富国强,但是同时要面对一个新的问题:士阶层的前途问题。
所以,李悝和魏文侯决定发动对外战争。
这,也是把国内矛盾转化为国际矛盾。而凭借国力的强盛,魏国可以这么做。
03 吴起
吴起则不同,他和李悝一样,当初学习是为了成为职业经理人。之后,他先后在齐国(未被雇用)、鲁国和魏国寻求发展,而他本人是卫国人。“哪里能够发挥我的才能,能够给我想要的待遇,我就在哪里干”。吴起就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这就是职业经理人的标准想法和做法。
同样,宋国人乐羊、郑国人西门豹等,都是职业经理人。
作为职业经理人,魏国的职业人群体有经验也有教训。
(1)吴起变法
吴起首先引进了魏国的《法经》,并且公之于众,适用于士这个阶层。
吴起公布了一道命令:三代以上的封爵全部取消。
李悝变法虽然也提到要废除世袭,但是魏国的世袭本身就少,并且都是新贵族,实际上能够取消的世袭凤毛麟角,基本上也就是说说而已。而在楚国不同,世袭贵族数量庞大,并且多数是世袭多年的老贵族,盘根错节十分复杂。所以,吴起下定决心动他们,是冒了极大的风险的。但是同时,如果不动他们,其他所有都是空谈。
从这一点上说,吴起的变法的勇气要大于李悝。
(2)经验教训
操之过急是吴起变法的一大问题。
吴起的军事才能毫无疑问,但是政治才能值得质疑。
首先,他没有弄清楚治理国家首先是治理人。作为一个外来户,仅仅依靠楚王的力量是不够的,他还需要培植自己的力量,这样才能长久下去。
如何培养自己的力量呢?那就是有打有拉,比如贵族领袖庄臣和屈宜臼,拉拢住他们,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自己的压力。可是,吴起忽略了这一点。
其次,他没有明白变法是需要节奏的。不错,楚国没有变法的刚性需求,但是刚性需求也是可以创造的,比如通过事件或者宣传。当刚性需求被创造出来,就是变法出台的时机。
再次,他忽略了对于民意的利用。吴起变法,既缺少刚性需求,也缺乏民意基础。吴起变法似乎没有给百姓带来实惠,这让百姓的参与热情不高。吴起如果能够把百姓的利益捆绑进来,就等于有了有力的同盟军。同时如果利用宣传工具树立贵族中的坏典型,引导百姓对贵族的仇恨和抱怨,则吴起的变法一定会得到百姓的支持。
孤军作战,是吴起最致命的问题。
吴起的主要才能都显示在了军事方面。从军事理论到军队训练,再到军事管理、临战指挥,吴起有一整套的理论和高超的操作手法,他所训练的“魏武卒”是当时超一流的军队。
教训:当社会主要矛盾激化的时候,变法就是势在必行,不变不行;当社会主要矛盾缓和的时候,变法是要慎重的,或许改良是更好的办法。
要撬动既得利益阶层,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因为他们的力量是巨大的。单单依靠变法者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其最终结果很可能是变法者成为变法的牺牲品,就如吴起一样。变法者所能依靠的除了最高统治者,还需要全民的支持。也就是说,变法需要民意支持,否则,凶多吉少。
04 商鞅
关于商鞅,我不想说太多,他是伟大的,也是可悲的。
商鞅变法在人类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他以及他的继承者们将中国的历史彻底改写成了另一个样子。从商鞅开始到秦国统一中国到汉朝继承秦制,商鞅的变法改变的不仅是秦国,而是整个中国。
从商鞅开始,愚民政策成为历朝历代不变的统治策略。于是,人们渐渐失去了创造力,失去了想象力,失去了思想。
从商鞅开始,统治者摧毁了人们的耻辱心、自尊心和自信心,社会道德一落千丈,狗苟蝇营苟且偷生成了社会共识,人们失去了精神,变得猥琐卑鄙和胆怯。
从商鞅开始,商业受到歧视和打压,人们商业意识淡薄,契约精神丧失,社会失去向上的动力和基本的道德。
从商鞅开始,集权专制成为传统,因此统治阶层腐败丛生,失去了自我清理能力。历朝历代逃不过盛衰灭亡的死循环,正是肇因于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