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Young认为,关系学派和自体心理学有个显著的差别点,就是关系学派分析者认为,“神入”(empathy)是治疗双方共同建构出现的,而不是治疗师一厢情愿想入就入的。
所以如果你神入不了来访者体验也别自我谴责,而是可以看看你们俩做了些什么让神入无法出现。
另外,神入也不被认为是万能的灵丹,有些情况下神入是对对方主体性的侵犯和不尊重。 ( DeYoung ,2003)
阿隆的理论和其他关系学家一样,认为在分析的过程中,来访者对分析师的好奇,对分析师个人主体性的发现是治疗的一个过程。
这个说法听起来很奇怪,其实是你们日常工作中经常碰到的。
如果你有足够的治疗经验的话,比如说3000个小时以上,你回想一下就会发现,在治愈的患者或者分析后改变最体验的那些来访者中,一般都会有个现象。
就是这个过程中你自己会有段时间投入很多的情感,有些时候你甚至会做一些逾越治疗界限的事情,比如说,送礼物给患者,说漏嘴,发现自己爱上了对方,对对方很愤怒忍不住骂了他又道歉,为他加班加点或者治疗费打折……
这些行为你拿去督导,一般督导小组的成员都会告诉你说,这是越界了,这是卷入了,这是反移情付诸行动了等等。这些行为要避免、要克制等等。
实际上这些行为可能并不是严重违反心理咨询/治疗的总伦理原则的,但是它们的确违犯了很多治疗流派的治疗原则。
比如说,很多疗法都要求你不要骂人的,不要运用愤怒的,但是实际上有可能表达愤怒是有助治疗的。
比如说你忍不住骂了来访者,这是你的真性情一面,然后你又道歉,回到治疗师角色上,这也是你真性情的另一面。
通过“骂―道歉”这个过程,你在来访者的眼中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人。
你的职业身份认同和日常身份统合了起来,你不再是一个天上掉下来的怪物,只会神入啊,包容啊,解释啊,这看上去有点带着职业的面具。
作为分析师,很重要的就是要把分析心态和日常心态融摄为一体。
因为心态是有相续性的,你只有融摄这两种心态,才能保证分析的真实有效。
在分析的过程中,来访者要探寻你的非职业自我,要进入了解你的灵魂深处,要激发你的自身反应,这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必然的。
对来访者这种需求的拒绝,是阻抗的来源,所以拉康说,凡是阻抗都是分析师的阻抗。
这部分是李孟潮写的,我可能没有他那么大胆,这样赤裸的去表露。
咨询师一开始必然是不自由的,尤其是在新手阶段,规规矩矩避免踩雷。
具体到真实的互动中,情况是无比复杂的,千万不要简单化的概念化和理解,而是和双方一起心智化的去理解“我们之间正在发生着什么”。
文中的一些行为,其实类似于科胡特骂人的那一刻,这是他临死前的大胆表露,但是他始终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并且能预估影响。
所以咨询师必需要能做到搁置自己脆弱而又被合理化的那部分时(不把它解释为美好的人性),才能真正的使用自己(可以艺术化的互动,但一定不是付诸行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