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读书与写作的关系,我的基本观点是:读书为写作提供素材来源和原创思考,写作倒逼提升读书的效率,但除了读书,生活、工作、旅行也是提升写作的重要来源。
我发现很多写作达人或者微信公众号作者在高产量一段时间后,都会进入一段相对应的低谷期:自己的新鲜故事已经讲完、原创灵感也用得差不多了,还要继续保持日更,非常有挑战性。这个时候我发现他们中很多人会从读书中,去寻找新的素材和灵感。我觉得这是因为除了冒险家以外,这世界上大部分的人基本都生活在一个稳定的生活圈内,拥有比较固定的人际关系,日久人就容易产生疲劳和思维、视野固化。但是书籍中,有来自不同时间、空间的人和他们的故事、阅历、思考,通过阅读,我们吸收见识到新鲜、开眼界的事物和人,为内在的自己注入新的东西,就会有想说、想写的分享冲动。因此当我们写作碰上灵感枯竭时,我觉得先可以放下笔,找些感兴趣、对自己有实用价值的书先来看看,可能很快就会有灵感和素材。
而在实际下笔开始写作的过程中,尤其是写书评、读书笔记一类的文章,我自己常常发现有时候能把脑海中灵光一现的想法精准地捕捉下来非常地难,很多时候是写了几笔就写完了,开始发呆。这时候需要素材、需要完整的逻辑、需要合适的词汇表达,我只好又去翻书阅读去,这次的阅读就需要提高效率,不能再从头到尾、漫无目的地去看书,而是带着明确的目的(素材、逻辑、词汇)去看,仔细去想作者到底说了什么、为什么这样说、说的有道理吗、跟我有什么关系,这个过程大概和拆书RIA的过程很相近,为了写而去看,倒逼自己提升了写作的效率。
说完我的理解,这里顺便再说说我今年的一些读书计划吧。
年初被人问到最喜欢的10本书是啥,我苦思冥想老久以后发现,能记住的读过的书都凑不齐10本,更别说是最喜欢的了。受到刺激,再加上自己本身的年度计划,我下决心今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大致的规划是:阅读方法类-写作类-育儿类-心理类-逻辑思维类-沟通表达类这六种,每种大概用2个月的时间,阅读该领域4-5本比较经典的书,做主题阅读。如果中间临时对别的书籍比如某本小说产生了兴趣,也不严格压制,随兴趣读一读。
目前过了3个月,我读了9本书,虽然比计划的速度慢,但是相比去年已经对自己满意很多了,而且因为几乎每本都会写书评、做笔记,现在的读书效率也显著提升了很多。印证了以上的结论:读书为写作提供素材来源和原创思考,写作倒逼提升读书的效率。
最后还想说说:一味追求读书也可能导致的误区。读书虽能促进写作,但是只读书、不总结归纳、不提炼自己的原创思考的话,可能会越读越“书呆气”,并且陷入一种不读书就“焦虑”的怪圈子。叔本华有段话很刺激我:
读书时,作者在代我们思想,我们不过在追循着他的思绪,好像一个习字的学生在依着先生的笔迹描划。我们自己的思维在读书时大部分停止了,因此会有轻松的感觉。但就在读书的时候,我们的头脑实际上成了他人思绪驰骋的运动场了。所以读书甚多,或几乎整天在读书的人,虽然可以借此宽松脑筋,却渐渐失去自行思想的能力,就像时常骑马的人渐渐失去步行的能力一样。
每当我产生读书焦虑症时,就拿来看一看,警戒自己:要读书,更要思考,更更要实践,内化成自己的思想和能力。
以上,是今天对雪梅“读书与思考关系”的一些想法,希望能和更多小伙伴们产生更多、更深入的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