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遍布巴彦淖尔的知青教师

2、遍布巴彦淖尔的知青教师

作者: 亚宁 | 来源:发表于2022-09-29 06:21 被阅读0次

20世纪60年代,就从河套开始大批接受知青插队的1964和1965年说起,那时巴彦淖尔盟的教育事业还处于十分落后状态,特别是农村。河套地区农民居住分散,一般一个生产大队方园十几里甚至二十几里的范围内才有一所小学,况且因受师资力量限制,教学水平也不高。当时各公社和各生产大队学校的教师中,只有少数骨干是巴盟师范的毕业生,大多数都是当地的初中毕业生或高中毕业生,而且多数都是民办或代课教师,他们又在学校教学,又要回家种地,有时还要出外工挖渠,不可能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教学上。更有一些教师自身文化素质低下,有的甚至连三年级的语文课文教读不通顺,不可能很好地为孩子们传授知识。更为严重的是,很多自然村的孩子本来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却因附近没有学校而不能上学,他们或在荒野里奔跑戏耍,或随着大人在农田里劳作,浪费着本应汲取知识的童年时光。

面对这种现象,无论是广大农民,还是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身在农民之中的各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干部,对在农村办好学校都怀有急切的愿望。但是缺少教师也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大难题。许多知识青年到后来,很快就让他们看到了解决这一难题的希望。于是有插队知青的生产大队,就在知青中物色人选,然后报请公社党委及教育部门同意,让他们当民办教师,或代课教师,充实到教师队伍之中。这样教师多了,一些原来没有学校的生产大队也办起了学校,或居住较为分散的生产大队由原来的一所学校分片办成两所学校,解决孩子们由于路远而上学难的问题。于此同时,各公社所属的中学也开始从知青中选拔教师。

知识青年,他们身上最大的优势便是知识二字。他们到了教师岗位上,很快就发挥出了这个优势,在教学中表现出了较高的水平,也很快受到了当地贫下中农的欢迎和肯定。如临河县白脑包公社一位社员评价一位知青女教师说,“受苦种地她三个也顶不住一个农民,可是教书她一个就能教一个学校的娃娃。”知青教师在学校里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学有所用,心里也自然高兴,也更稳定了他们原来所树立的扎根农村、为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的决心。

后来1968年和1969年来巴彦淖尔盟插队的知表以及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知青中,也都有好些人当了教师。由于知青加入教师队伍,使巴彦淖尔盟的教师队伍得到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充实,各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也相应地得到了提高。那时遍布河套农村的知青老师,他们正值美好的青春年华,对生活怀着美好的憧憬,对事业有着饱满的热情,更有着许多新鲜的创意,他们在学校里,不仅给孩子们教授知识,同时有意无意地言传身教,向农村的孩子们传播着文明。他们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和美好的记忆。后来那些知青老师大多离开了原来的学校各自走向了生活和事业的归宿,但他们作为“知青老师”的一个群体形象已深深地印在了巴彦淖尔一代人的记忆之中了。如今21世纪之初,许多巴彦淖尔人——当年知青老师的学生们都已进入中年,但每当谈起当年的知青老师,总是怀恋之情溢于言表或洋溢在字里行间。

如今作为《巴彦淖尔日报》记者的红梅,就曾是当年知青老师的学生,她曾写过一篇文章,反映当年的学生对知青老师的回忆,她说:“学校虽然是盖在大沙包上的两排房子,但老师却是天底下一流的。她们一个赛过一个漂亮,一个赛过一个说话好听,我常纳闷,她们脑子里咋就有那么多新鲜的东西。从此,我和我那些蓬头垢面的小伙伴就学会了唱歌和跳舞,像一只快乐的小鸟,整天在沙丘上飞来飞去。那时,没有现在孩子们的厌学或逃学,只因为喜欢老师,也就一门心思喜欢读书,喜欢学校……。”

“我还记得教我们汉语拼音的贾俊英老师,知青们给她起的外号叫‘小汽车’,她个了矮小,因而四肢和五官就显得格外小巧玲珑。她自己制作了好多卡片,一面是好看图画,一面是我们从没见过的拼音字母,每当我们念不出拼音时,她就把图画的那一面翻过来,这样再难的字母几次我们就牢牢地记住了。在学校她要求我们说普通话,现在想来,我毕业后能在农场当上播音员,能站在讲台上用普通话给学生们讲析课文,真是得益于她的言传身身教。”

当然这样的回忆文章还有很多,有的回忆还讲出了一些有趣的故事。如一位当年的学生回忆说:“我小的时候,班主任老师叫金雪兰,她是个北京下乡青年,讲一口普通话。听她的课是学生们当时的盼望,因为在她讲课的课堂上,有无数令人神往又神奇的故事。但是,当她刚接手这个班的时候,前一任语文老师是本地人,方言味很重,知识功底又差。他教娃娃们学拼音时,经常对一个字所拼的音,和最后的发音不太一样。最突出的一个例子,是念到麦子的麦时,他说‘mai’,结果却成了‘mia’。前者是标准发音,后者就成了方言了。是金老师给我们进行了纠正,要不然还不知道要念错多少年呢。”

别一位现已年纪不小的当年的学生感叹说:“当年教我们的老师,绝大多数都是知青,那一年升高中考试,学校一下子升走了一大批学生,成了从来没有过的一届奇迹班。后来好多的知青老师返城走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又停滞不前。其实,在河套这块土地上,知青对当地文化进步是具有革命性的影响。不说别的,连谈恋爱这样的事,也是知青来到后才影响了当地青年,使他们接受了许多新的风尚。”

如今许多当年的学生说起来,不仅表现出对当年知青老师的怀念和赞美,进尔对当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也不免流露出感激之情。他们说,如果没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那么多出身名门的有文化有知识的青年,怎么会来到巴彦淖尔这个地方,成为我们的一代师表?一位当年的学生回忆说:“教我们的是一个大个子女老师,听说她妈妈是个大使馆的翻译,她本人还会俄语。她嘴唇厚厚的,但说俄语很利索。她非常好学,时常拿着一本书。她的形象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1964年以后到20世纪70年代,巴彦淖尔盟可以说到处都有知青老师,如一位当年的学生回忆说:“我们大队的知青80%当了民办老师。”“最多的时候,学校14个老师中有11个是知青。”他们中有的人性络绵里藏针,管娃娃很有一套。有的要强好胜、大胆泼辣、能言善辩;有的知青老师年轻、脾气大,遇到学生上课时调皮捣乱,轻的对其训斥一顿;惹急了,也有对学生动手的。后来,他们中好些人陆续离开学校返城,有的老师临走之时,班里的同学能留恋得哭成一片。有的一直干到现,在教育战线上在干出了不小的成绩。

例如现仍在五原六中任教的高崇毅老师。高崇毅就是当年来自天津的一名知青。他15岁下乡,18岁当民办教师,中间几度学习深造,但一直没有离开教育战线。高崇毅创办了《绿叶》校刊,获全国大奖;创办内蒙古西部区第一家“心语”服务热线,好评如潮。他先后被评为巴彦淖尔市优秀教师;自治区师德先进个人。在五原六中,他送走了一批又一批河套娃,有的成为《人民日报》的记者,有的成了具有高级职称的大学校刊主编……这一切成为高崇毅心灵深处最大的安慰与骄傲。今日他已是一位桃李满天下名声扬河套的老教育工作者。但他没有躺在成堆的荣耀上裹足不前,而是殊荣如潮人不傲,愈老弥坚为教育。前一段时间,在他的鼓与呼中,天津市第十四中学与五原六中结为了友谊学校,双方定期组织师生互访,交流推广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从而为巴彦淖尔教育事业又打开了一扉明亮的窗口。

如今,很多当年的知青老师,每回忆起当年在巴彦淖尔当老师的一段经历,回想起当年他们为巴彦淖尔教育事业发展所作的贡献,不仅无怨无悔,而且表现出了无限的自豪和欣慰。一位曾经在农村当过老师的知青加首往事时说:“我们当年下乡,确实给偏辟的农村带去了城市的文明,向农民传播了文化知识;而在农村当老师,又教农民的孩子读书。我们的文化和观念至少影响了当地的两代人。”还有一些当年在农村当老师的知青,回城后从事教育工作,在中学或大学当教师。他们则说:“我们虽然文化身份不同了,但当年在农村当知青老师的经历,正是后来事业的铺垫。”现仍留在五原工作的赵亦工就曾是一位当年的知青老师,他在一篇文章中谈到了五原县知青教师的情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49名在教育战线上担任代课、民办教师的知识青年,占当年担任各种职务人数的36.6的比例。他们是我县教育战线上的骨干和生力军,为我县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些知青至今仍在五原的教育战线工作。他们中间不少人被评为校级、县级优秀教师,有的担任了学校的领导职务。天津知识青年田琪、尚仪华、娄凤贤、韩志兰等人曾荣获全国优秀教师、教学能手,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自治区级优秀教师的光荣称号,担任中学领导职务多年的呼和浩特市知青樊荣国,五原知青王益新等人,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奋工作,他们是我县教育战线的佼佼者……”

五原县是这样,在巴彦淖尔盟的其它旗县,情况也大致相同;像高崇毅这样在教育战线上作出突出贡献的“知青教师”,在各个旗县也都有为人称颂的典型人物。

如今时过境迁,当年的知青老师们再回巴彦淖尔来寻梦的时候,看到当年他们教过的许多学生对他们感恩戴德而热泪盈眶的时候,他们除了感叹外,心中又该是怎样一种滋味呢?

相关文章

  • 2、遍布巴彦淖尔的知青教师

    20世纪60年代,就从河套开始大批接受知青插队的1964和1965年说起,那时巴彦淖尔盟的教育事业还处于十分落后状...

  • 巴彦淖尔知青录【长篇纪实文学连载】

    巴彦淖尔知青录(最新全本) 目录 第一章 道路篇 1、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背景 2、巴彦淖尔,安置知识青年的理想天...

  • 6、一所昙花般盛开过的大学

    巴彦淖尔知青共大的设立,是出自当时的巴彦淖尔政府的手笔。“为了通过培养训练,提高知识青年团政治觉悟,和文化技术水平...

  • 我也可做一颗卫星

    我也可以做一颗卫星,你看我通过法眼看到的图片。 从巴彦淖尔市直飞北京,我们飞过巴彦淖尔的水网,巴彦淖尔的河套平原上...

  • 13、终于等来的返城大潮(三)

    在回城大潮中,那些散布于巴彦淖尔各个大队和生产队的知青,他们相对于兵团知青,就显得更为弱势,也更为灵活。正如我们前...

  • 再⊙﹏⊙见阿里之敦煌

    9月29日上午出发——巴彦淖尔 30日巴彦淖尔游玩一天 10月1日上午出发——瓜州 2日瓜州游玩一天 3日上午出发...

  • 打开一扇窗 爱上一座城

    用《巴彦淖尔日报》上这句话作标题。 昨天到巴彦淖尔市,参加“黄河流域河套灌区、汾河平原生态保护和现代农业...

  • 一路向西

    巴彦淖尔,蒙古语,意为湖泊众多的地方。纳林湖,便是巴彦淖尔的一颗明珠。 孤独的蒙古姑娘,你持哈达为谁守候? 九曲黄...

  • 2018-09-08

    “天赋河套”巴彦淖尔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在京发布 9月7日,由巴彦淖尔市委、政府主办的“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 巴彦淖尔,这里有最美湖泊与诗歌

    一只神鸟,从《诗经》里起飞,在巴彦淖尔的原野与湖泊间,写出了最美的诗篇。 巴彦淖尔,像一颗颗的珍珠镶嵌在大地上,美...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遍布巴彦淖尔的知青教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mkdn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