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请复以所闻: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交远则必忠之以言。言必或传之。夫传两喜两怒之言,天下之难者也。夫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凡溢之类妄,妄则其信之也莫,莫则传言者殃。故法言曰:‘传其常情,无传其溢言,则几乎全。’
孔子勉励公子高,要放下个人的计较与顾虑,尽己所能地去完成使命。接着就谈到了关于如何去做好一个外交使节,也就是有关说话的艺术。
对于那些和我们关系很亲近的国家,最为重要的是要依靠信任来巩固关系。人无信则不立,不要说国与国之间,就是我们每一个身处在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当中的人,都应当讲求诚信。国君对于自己的人民,如果说恶意的欺瞒,那么他的人民又会怎样去对待他?现在我们的社会,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忽悠",忽悠来忽悠去,到头来又得到了什么?为了目前的利益,费尽心机去算计、坑害别人,最终的结果,只有失去他人乃至于整个社会的信任。
而对于关系还比较生疏,交往尚谈不上密切的国家,就需要通过语言来保证彼此之间的友谊。此处这个“言”我们一定要留意,之前在《齐物论》中,庄子对语言的性质以及作用都反复地分析了,在《人间世》这一篇文字中,孔子又来现身说法,告诉我们如何去善用语言。
“言必或传之”,“或”当"有人"解释。作为一个搞外交的人而言,会不会说话实在太重要了。这个“或”是“言”的主体,“言”所表达的是思想,是人的主观意愿。很明显,这篇是呼应《齐物论》,实际是在阐述人如何避开主观的局限,游刃于纷繁复杂的世间。
使节绝不仅仅是鼓动三寸不烂之舌,在国家间纵横捭阖那么简单。天底下最难的事,莫过于在两个国家之间传递信息。因为使者的任务,是传达两个国家君主的旨意,如果说两个国家正处于交恶的关系,那么使节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就必须要谨慎再三,一旦说错话,将会是左右为难。说话的分寸掌握得当,这里面的诀窍,就是孔子所说的无妄。
“溢美”“溢恶”之词,在智者来看,都是虚妄不实的。佛告诫弟子不妄语,不绮语,就是不夸大,不过分。如果一个人打妄语成了习惯,那么其结果就是“其信之也莫”,“莫”解作“没有人”,他不再得到别人的取信,尤其是在国家间做“传声筒”的角色,他势必难于处之。
所以,孔子引用了一句古话来告诫公子高,只需传达国君的本意,千万不要加入你自己的主观色彩,如果能够做到这样,几乎可以避开祸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