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一本书,合起来,内心有很多的失落,如同和一个很喜欢的人,结束了一段久久的交流。在这个过程里,彼此有过很深的沟通,有过心有灵犀的感动,有过很深刻的情感的触发,甚至有过心流状态的体验。如同你见过一种震撼人心的美,亲手触摸到,却不能留恋于此。要走出去的,要抽离出去的,要离开的。清醒却又执迷着,失落又满足着,不够,却也刚刚好。
最近有个朋友(化名为A),我几经周折和她有了很深度的链接,原因是在功课里讲述了自己被家暴的隐私,我并非乐于窥探别人隐私,以满足自己的孤寂,实在感动于她敞开心扉,打开自己。
A是父母的乖乖女,因为母亲重男轻女的思想,A的童年里没有得到足够的母爱,甚至收到来自母亲的殴打和虐待,以至于自己在现在家庭中延续扮演了这种受害者角色。不敢反抗,却又特别善良,为家庭付出到丢失了自己。对爱情的憧憬和期待,落到婚姻里,成了尘埃,这尘埃,蒙住了心中的光明,迷失了看向未来的眼睛。
争吵,抱怨,诋毁,谩骂甚至暴力,充斥于A.的婚姻,并成为其婚姻的一部分,这部分是毒瘤。婚姻里的二人却不知道如何根除。暴力——原谅——短暂的温和——忍让——暴力,成了夫妻的婚姻模式。可是有多少感情和忍耐,经得起恶性循环的消耗。绝望和窒息越积越多。毒瘤恶化,就像癌症晚期的病人,修复需要极高的成本代价。如何选择,都成了悲壮的举动。何其悲哉!痛哉!错位的婚姻中人,失衡的婚姻关系,消耗殆尽的激情,甚至连爱情的回忆都是成了不以为的惨笑,像一句无可奈何的自嘲。
A..不是特例,好多的婚姻中人,都生活成了搭伙过日子,成了经济共同体,或者养娃合伙人,甚至一张床上,唯有伦理二字。令人毛骨悚然的杭州失踪案,不知是否是这伦理中罪恶的底线!
本该是最最亲密的关系,零距离的,赤诚相对甚至赤裸相对的二人,在日常的琐屑和人性的恶性中,彼此伤害。听起来十分荒谬,却也真是存在。对错是非,清官难断,可究竟是为什么会有如此荒谬的呈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