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老家的古会了,古会历史悠久,一年仅有两次,在我妈出生那个年代就有了古会,一直延续至今。
我记忆中的古会就是串亲戚的日子,小时候逢这个会就觉得太好玩了,学校还放假半天,在会的前几天,卖东西的上家就用铁锹铲些白灰洒在地上,那叫占地方,光是看看这情形就能想象出古会繁华热闹的场面。
会的前一天还是比较忙的,商家去家里借杆的,借扫帚的,好多商家已经支起了小摊,大多是卖菜的、卖肉的、卖水煎包的、炸油条的、卖丸子汤的、卖凉粉的,各种小吃一应俱全,在会场上走一圈,肚子吃个滚圆,一抹嘴巴,满嘴都是油花花的,那叫一个舒坦。
到了晚上好多商家是不会走的,他们就在地上打地铺,铺上席子,铺上干草,一个大被子就是一晚上。还有的商家凌晨两三点就来支摊子,所以会那天凌晨开始就会听到外面嘈杂的声音,三轮车发动机突突的声音、风箱来回拉火的声音、搭棚子人们叫喊声,此起彼伏,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
会从南到北有1.5公里,从东到西这两条路有300米,全部都被占满,卖的品种非常齐全,卖农具的、铁具的、卖猪仔儿的、卖小吃的、卖鞋的、卖衣服布料的、卖袜子内衣的、卖水果的、卖糖葫芦的、卖棉花糖的,还有玩具区、娱乐区。在会上只要你想买的、没有你找不到的,赶完会每个人都买到了称心如意的物品。
会上卖东西的摆在道路两边,本来不宽的路就更窄了,早上赶会的人不多,到了下午你就在会上走一走,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人们挤来挤去,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到处都是人,小孩子️以在人群中来回穿梭为乐,每次会爸爸总是给我们钱让我们赶会,从会上转一圈买点酸梅粉回来和小伙伴们吃,吃完继续赶会,再转一圈看到有套圈的游戏就去玩,明知道什么都套不中还是要玩,钱花的差不多了,就跑回家再软磨硬泡的要钱,家人也是最多五毛一块的给,钱花完就又回家了,在那天真的是随心所欲,好不快活啊!大人们赶会时也在总喜欢在会场上穿来穿去,见到亲戚们赶会回来,有的手里拿把锄头,有的买几把镰刀,有的手里拿着新买的衣服,有的手里拿些吃的,总之赶会的人手里总不会空着。
最近几年赶会,觉得越来越没有之前的气氛,卖东西的没有了几家,到了会那天零零散散的几家商家,冷冷清清,除了套圈的、卖玩具的会年年都在,赶会的没什么可买的就是买个玩具哄哄小孩,人们花上十块钱套套圈,玩一把乐一乐,很多人都有了赶会的习惯,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转一圈两手空空而回,嘴里说着:“今年的会啥都没有卖的。”继而败兴而回。
我想是因为现在人生活条件好了,在农村,家家户户都有小汽车或者摩托,去镇里方便多了,平时该买的东西都能顺手捎回来了,赶会的时候总买不到好的东西,商家挣不到钱,也没有了往年趁会时候赚钱、数钱的场面了。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商家变成了商户,有了固定的场所,这种流动的摊位也在逐渐减少,商家多了打着促销牌子吸引顾客,我们同时也能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会上人越来越少,大多都是些老头、老太太们喜欢在会中来回穿梭,他们在寻找什么?或许是一种记忆吧!
现在的会最有意思的还数看戏了,在接下来的一篇文章中会有详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