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大地回暖,生命在这绚烂的季节里唤醒。窗外的玉兰花竞相绽放,一派生机勃勃;然而,在公司里,一场场大型的客户活动更是争奇斗艳。对于我这个平日里宁静致远的人而言,这频繁的活动几乎让我感到人格上的撕裂。活动的筹备和收尾工作繁杂得难以述说,而活动本身——那喧闹的氛围、夸张的交际、言不由衷的交谈——仿佛把我的灵魂都榨干了。
但是,支持我勇敢面对这一切浮华的力量,却源自于每晚归家后那份孑然一身的宁静。在那一盏灯、一本书的陪伴下,我在清新的墨香中与历史上的智者对话,找回了迷失的自我。蒋勋在他的《孤独六讲》中写道:“孤独是一种沉淀,沉淀之后的思绪格外清晰。”我们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工作中的消耗,需要通过独处的沉淀来恢复。因此,除了不可避免的加班晚归,我把剩余时间都用于独自逛街、阅读、写作和运动——这些看似孤僻的习惯,实则是我能量复原的源泉。
随着年纪的增长,我开始更加珍惜内在的平和。外界看来,我的生活可能显得孤单,然而他们不知,这正是我对生活的一种坚持。仔细观察便会发现,从孤独中汲取力量的人并不在少数。著名主持人鲁豫,在长达数十年的职业生涯中采访了无数名人。每一次访谈,她都能与嘉宾轻松交流,畅所欲言。但私底下,她几乎不参加社交活动,更愿意宅在家中阅读、观看电影、锻炼身体、自我学习——独自一人,享受那份难得的平静。
再如一代名臣曾国藩,他年轻时是个社交能手,每日奔波于各种应酬之中。当他升至翰林院侍讲之后,许多朋友来访祝贺,他亦不得不回访,长此以往,逐渐感到疲惫不堪。直到他意识到自己的进步严重受阻,才下定决心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制定了严格的日常规则——其中之一便是“夜不出门”,以避免无谓的消耗,专注于个人修养。还有圣人王阳明,朝政更迭时他因直言进谏,被贬至偏远的贵州龙场。在万山丛薄、苗僚杂居的艰苦环境中,王阳明深居简出,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终有顿悟,创立“心学”。
无论是曾国藩的自我提升,还是王阳明的龙场悟道,他们都在孤独中找到了真我。虽然我没有他们那样强大的精神力量,但我也在阅读和写作中为自己找到了心灵的避风港。读书时,我从先贤的智慧中得到启发;写作时,我在梳理思维、澄清观念的过程中得到新的认知。这种日复一日的读写生活,使我深刻理解了自己,发现了自身的长处和短板,从而更好地塑造和完善自我。
正如法国哲学家布莱士·帕斯卡尔所言:“几乎我们所有的痛苦,都是源于我们不善于在房间里独处。” 学会享受孤独之时,也是我们真正变得强大的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