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和李四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有一个周五,张三见到李四,开口第一句话就是:“我明天去买车,你陪我一起去呗。”
请问你知道张三要买什么车吗?请问你是否知道李四是否知道张三要买什么车吗?
我的答案是:“我不知道张三要买什么车,李四知道张三要买什么车。”
这是我举的一个例子,想说明我们现在要读懂类似《传习录》这样的语录体书籍很难,因为我们很难进入作者当时的语境从而理解那一些大词或者容易有歧义的文字。
因为张三和李四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在购买汽车这样相对比较重要的消费问题上,张三绝不会心血来潮,而是和李四讨论过不止一次,所以张三的个人对汽车的偏好和经济实力,李四是很清楚的,无非是看张三什么时候下决心。
我认为,在《传习录》这本书中,无论是“良知”还是“致良知”都属于大词,在不同的语境下意思是不同的,一定要结合上下文或者更多的资料才能准确地表达含义,绝对不能按照字面理解,更不能说囫囵话,原地打圈圈。











网友评论